今年6月,湖南湘阴人肖新良拿到了一份判决,撤销了他曾接受的行政拘留处罚。两年来,他经历2次上诉,3次判决。而这份他求改判的行政处罚,最初只是因为在一段30秒视频的下方,发布了一条12字评论。
一段30秒视频的跟帖,甚至都文不对题:本来是消防救援,只是因为彼时当地部分街区正在进行集中整治改造,当事人一句“还在搞豆腐渣工程,统一招牌?”的跟帖,两天后为其带来行政拘留5日的治安处罚。然后是当事人两次起诉,两次被驳回,直到官司打到省高院,直到当地主推“统一招牌”的县委书记落马,案子才得以平反昭雪。
有些荒诞的案情,一本正经的两级法院审理都被驳回,循着“原一、二审判决主要证据不足,适用法律错误”的认定复盘,必须追问,发一条“并没有具体的指向对象”的跟帖,究竟是因为什么原因被传唤、被拘留?一条只有6个点赞、1个评论的跟帖,怎么就“在网络上起哄闹事”,怎么有能力扰乱公共秩序、寻衅滋事?不知道在其跟帖后发表评论的外地IP网友是否也曾被追究,还是因为本地IP,所涉事项的关键词又疑似针对本地正在推进的街巷改造工程,就被大动干戈。
没有指名道姓,还是会有人对号入座,这背后可能是曾经的地方主政者对本地批评声音的不宽容,也可能是下级擅自揣摩上意的乱作为。而后续两审法院司法态度的表达,却是一板一眼的司法审理,依然对最基本的主要事实缺乏专业判定,做不到就事论事、依法论断,而让层层加码盖章成为一种难以被纠错的背书。
一句12字跟帖导致5天拘留,案子可以说不大,但落在一个普通公民身上的却是重如大山的不白之冤,也会因此带来日常表达的不知所措。复盘错案,应当细究案件背后的权力逻辑,回溯办案机关对案外因素干扰的应对失据,反思两级法院都纠错无力的困境。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不遮掩、不回避,大张旗鼓地纠错小案、解剖麻雀,才是对地方营商环境的最好支持。
编辑:陈邹心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