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核不通过就退出,是无数高校教师焦虑的源头。不过近年来,有多所高校在引进高层次人才时开始强调不实行“非升即走”。据媒体报道,最近中国海洋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沈阳工业大学辽阳分校等多所高校均明确不实行“非升即走”。
所谓“非升即走”,一般指青年教师在入职高校时,在约定的期限内,须完成一定的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工作任务,其间,需要通过聘期考核,如不达标就要离职或者转岗。
这一制度的初衷是通过绩效考核,激发青年学者的成果产出,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因此一度被视为激活高校人才竞争的一剂良方。
在政策推行初期,相关制度确实在部分顶尖高校起到了筛选优秀人才、优化师资结构的作用,促使一批青年学者在压力下快速产出高水平成果。然而,随着时间推移,这一制度在实施中逐渐变味。
一些高校将科研成果的数量作为评价教师的唯一标准,忽视了教学质量和学术活动的多样性。这种“一刀切”的评价体系,不仅导致教师承受巨大的压力,还催生了学术界的浮躁风气。不少教师为了满足考核要求,不得不放弃长期的学术积累,转而追求短平快的科研项目,甚至不惜牺牲教学时间和质量。这种现象无疑背离了教育和科研的本质。
在“非升即走”制度下,青年教师尤其是承压最大的群体。一方面,青年教师这一群体在论文发表、项目申请中天然处于边缘位置,往往需要以更少资源完成更高指标。另一方面,青年教师刚结束学术训练,需在短时间内适应教学、科研、行政等多重任务,而较短的考核周期压缩了学术积累时间,对青年教师意味着起步阶段即是冲刺,而一旦考核未通过需转行或降级,其沉没成本极高,让人难以承受。
围绕上述问题,高校界已有所反思。全国政协委员、北京语言大学教授张博曾经在两会上坦言,由于“非升即走”制度的变味,部分青年教师学术研究目的已异化为升职达标,在“非升即走”制度下,教师为达标常不敢挑战高风险课题,甚至出现“不发表就出局”的极端现象。
青年教师是高校的未来,他们的成长状况直接关系到高等教育质量与科研创新能力。现在多所高校告别“非升即走”,是一个积极的信号。政策的调整有助于减少短期功利性科研行为,鼓励教师进行长期的学术探索和积累。同时,稳定的职业保障也能让青年教师更加专注于教学和科研工作,减少不必要的焦虑和压力。这种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对于提升高校的学术氛围和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但需要明确的是,学术进步离不开竞争,不实行“非升即走”,不等于高校要回到“一聘定终身”的老路,取消“非升即走”并非意味着要放弃竞争机制。相反,高校应该建立更加科学、人性化的考评体系,以激发教师的学术活力和创造力。
这套体系包括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标准,既看重科研成果的数量,也关注其质量和社会影响力;既评价教学工作,也考量教师在学术服务、社会服务等方面的表现。也意味着将根据学科特点,为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制定差异化的考核标准,给基础学科的教师更长的考核周期,鼓励他们“十年磨一剑”;更包括引进容错机制,在高校内营造宽容失败、鼓励创新的学术氛围。
学术演进的无数事实证明,只有建立了更科学、更人性化的考评体系,才能构建一个既充满活力又稳定和谐的学术生态。
编辑:何起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