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卖小哥故事多,虚假“卖惨人设”当休矣

南都N视频APP · 南都快评
原创2025-08-15 23:24

“有些外卖真的不要再吃了,我真的不忍心往你们手里送”“老板用黑乎乎的手抹料”……近日,一名身穿外卖骑手服装的男子在网上吐槽食品安全,该视频被广泛传播。据外卖平台通报,自6月中旬起,该男子发布的数十条视频中,都是身穿外卖骑手服装,哭诉自己“凌晨4点送外卖”“每天跑十几个小时外卖”“一个差评一天白干”等悲惨经历。经核实,该博主实际仅送了3天外卖,累计10单。而且该博主拍摄的视频内容,与此前被认定为虚假摆拍账号的内容和风格雷同。

虚假短视频“盯上”外卖小哥,早已不是新鲜事。从虚构“月入三万”的励志故事,到编造“一个差评一天白干”的卖惨剧情,再到炮制“黑心外卖”的耸人听闻,这些视频打着“真实记录”的幌子,实则是精心设计的流量陷阱。像病毒一样在网络平台蔓延的虚假短视频,扭曲公众认知,伤害外卖小哥等群体的声誉,透支公众的同情心,消解社会善意,伤害行业生态。

外卖骑手等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成为虚假视频的“重灾区”,背后是流量逻辑的精准算计。这些群体每天穿梭于大街小巷,连接千家万户,天然具备社会关注度。他们的工作场景贴近生活,收入、权益等话题极易引发共鸣。更关键的是,造假成本极低——一件网购的骑手服、一辆电动车、几句煽情台词,就能炮制出一条“爆款”视频。这些内容往往刻意放大矛盾,有的渲染平台压榨,有的捏造食品安全问题,有的虚构顾客刁难,通过刺激公众情绪获取流量,最终导向卖课、带货等变现渠道。

虚假短视频的危害不容小觑。当“月入三万”的谎言深入人心,骑手的合理诉求可能被质疑;当“黑心外卖”的谣言传播,诚信经营的商家会无辜受损;当“差评白干”的夸大叙事泛滥,消费者与劳动者之间的信任便会被消磨。更值得警惕的是,这类内容正在形成标准化“生产线”——同样的剧本、雷同的表演、批量的小号,不仅污染网络生态,更可能诱发更多效仿者。

“假骑手”博流量,真治理需亮剑。当前,网信办已开展多轮专项整治,平台也升级了审核机制,但治理效果仍待提升。究其原因,一是违法成本太低,多数违规账号仅被封禁了事,难以形成震慑;二是技术对抗升级,造假者使用AI换脸、剪辑拼接等手段逃避检测;三是跨平台协作不足,被封账号换个“马甲”就能卷土重来。破解这些难题,需要打出组合拳:针对相同场景反复使用、表演痕迹明显等情形,明确虚构剧情并误导公众的违规标准,提高处罚标准;对恶意造谣者建立行业黑名单,实施跨平台联合惩戒;设立反谣言快速响应机制,鼓励平台与行业协会联动辟谣。

铲除虚假短视频的生存土壤,还需重构流量分配逻辑。算法偏好“高冲突”“强情绪”内容,无形中会助长虚假摆拍。平台应调整推荐机制,降低煽情内容的权重,增加真实记录、理性分析的曝光。同时,要畅通劳动者发声渠道,让真正的外卖小哥、网约车司机讲述自己的故事,用真实对抗虚假。

治理虚假短视频,既是为劳动者正名,也是为网络空间清淤。当每一个外卖小哥不必被“卖惨人设”代表,当每一个真实声音都能被听见,我们离清朗的网络环境就更近一步。这需要监管的利剑高悬,需要平台的守土尽责,更需要每个人的理性参与。 □李英锋

编辑:何起良

南都N视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