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离奇脱衣”癫痫终破解,微创手术终结绝望求医路

南都N视频APP · 健闻
原创2025-08-20 10:58

当33岁的李芳(化名)在厨房端起滚烫的咸蛋时,一阵突如其来的恐惧感瞬间吞噬了她。下一秒,灼热的蛋壳已死死黏在十根手指上——这是她癫痫发作时无数自伤经历的缩影。

令她难堪的是,发病时常会无意识脱衣,被误诊为“精神病”长达九年。辗转多家医院尝试八种药物均告失败,最严重时一天发作七次。更让人揪心的是,随着病情发展,还会继发出现四肢僵硬抽搐导致摔伤、撞伤,最严重时每月出现1次,直到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功能神经外科团队通过微创电极精准锁定大脑深处的“癫痫发动机”并定向予以清除,这场持续九年的噩梦才被终结。

图片

隐秘的“大脑短路”:30%患者深陷治疗困境

癫痫的本质是大脑神经元突发性异常放电。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功能神经外科陈志勇主任医师指出,我国癫痫患病率约4‰-7‰,患者总数近900万,其中约30%属于药物难治性癫痫。这类患者即使规范使用两种以上能耐受的抗发作药物仍无法控制发作,李芳正是典型代表。

“癫痫灶可能深藏于位于大脑深部的边缘系统。”暨大附一院癫痫专科评估组长王晓告诉南都记者。以李芳为例,其发作时出现主观体验(心慌、莫名恐惧)和自动症(如李芳的脱衣行为),如果头皮脑电图未捕捉到异常癫痫放电,易被误诊为精神疾病,错过最佳干预时机。

图片

精准“缉凶”:128个触点穿透脑内迷雾

面对李芳长达九年的治疗僵局,王晓医生团队启动了一场精密如拆弹的定位行动:高清核磁锁定其双侧海马萎缩,精密的神经电生理监测捕捉到左侧颞叶的异常放电风暴,PET-CT更显示左侧颞岛叶严重代谢不足。为验证致痫核心,团队通过机器人辅助将8根立体定向电极(含128个微触点)精准植入脑部,最终揪出潜伏在左侧海马-杏仁核区域的“癫痫发动机”。

微创“拆弹”:2毫米骨孔终结九年噩梦

明确致病靶点后,陈志勇和功能神经外科专家、癫痫专科评估专家组成团队,为李芳实施SEEG引导下射频热凝毁损术:仅通过微创骨孔(直径2毫米)导入的7根电极上的70个触点对异常放电的神经团块进行精准消融。治疗结束后拔除电极,头皮仅留下针尖大小的结痂,折磨她九年的癫痫发作当夜终止。

图片

这项名为“立体定向脑电图(SEEG)引导下射频热凝毁损治疗”的技术,将定位精度提升至0.1毫米级。相较于传统开颅手术,其优势在于,更加精准、微创,同时具有更高的安全性并能够更大限度地保留脑功能。该技术通过多模态影像融合与电生理监测,构建“三维放电地图”,避免盲目切除;而且无需暴露脑组织,尤其适合下丘脑错构瘤、脑室旁结节状灰质异位、岛叶、海马等深部病灶。“若毁损效果不理想,可考虑再次评估调整参数二次治疗,降低功能损伤风险。手术成功的关键,是神经内科、功能神经外科、影像科的深度协作。这种多学科联动模式,使暨大附一院癫痫中心的药物控制率提升至70%,微创手术成功率达92%。”术后第二天李芳即可下床行走,随访一年多癫痫零发作。

图片

“病程越长,癫痫网络扩散越广,手术难度越大,实现根治的机会越小。”陈志勇主任警示。李芳确诊时已出现对侧海马萎缩,若再延误治疗,异常放电可能“侵袭”更多脑区。目前该团队每年完成数十例癫痫手术,为药物无效者开辟新路径。随着国家医保覆盖扩大,更多患者有望抓住手术治愈的“时间窗口”。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 王道斌 实习生 温玮 通讯员 张灿城


 

南都N视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