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讯 记者王玮 发自北京 8月22日下午,北京首部反诈主题微电影《心防——重生之我在大学干反诈》首映仪式在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举行。北京大学2025级4000余名新生参与活动,通过集中观影、反诈大使讲反诈、有奖问答等环节,共同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开学安全第一课。
据了解,该微电影由国家大剧院的青年演员和反诈民警共同创作,以真实案例为蓝本,以“重生”为创意切口,讲述大一新生林醒经历电信网络诈骗后,从受害者“重生”为识诈防诈达人,为实现“无诈校园”积极贡献智慧和力量的故事。
观影结束后,主创团队登台分享创作历程。据影片导演介绍,团队在剧本创作阶段深入调研了高校常见的电诈手法,力求真实还原诈骗套路,通过让观众“沉浸式”体验骗局,从而提高警惕。主创表示,这就要求我们影片中的所有案例、细节,既包括诈骗分子的心理,也包括受害者的心理历程,都必须与真实案例保持一致。因此,专家组必须事无巨细地把关,确保每一处都真实可信,能够真正触动观众。
观影结束后,主创团队登台分享创作历程
参演人员还透露了一个创作细节。专家组为影片贡献了一个神来之笔:影片后半段,诈骗分子把玩着一个警察形象的玩偶,桌上还放着平时向学生发放的反诈宣传手册。警官提出这个细节时他表示很疑惑,这样合适吗?
“但警官告诉我,端掉诈骗窝点时,警方确实在现场搜出大量反诈宣传册和教育资料——骗子也在研究我们。这让我深刻体会到,反诈工作绝非一蹴而就,而是一场长期拉锯战。”他表示,拍摄过程中深刻体会到电信网络诈骗对受害者造成的危害,希望影片能唤醒更多人的防范意识。
影片为什么取名为《心防》?北京市公安局刑侦总队反诈民警黄硕介绍,当我们在面对电信网络诈骗时,最关键最核心的防线其实是根植于我们内心的防范意识,有了防范意识,也就有了抵御电信网络诈骗的铠甲,所以我们把影片取名为《心防》。
“在座有很多同学们在观看影片之前都会有过这样的想法,电信网络诈骗离我很遥远,他们的骗术那么低级,我怎么可能会上当,再怎么骗也骗不到我头上。”她表示,“但是当影片落幕的时候,我们会发现电信网络诈骗其实就潜伏在我们的生活中,而那些上当受骗的也恰恰都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真实案例。”
黄硕介绍了在影片拍摄过程中的真实故事。“我们力求通过艺术的手法真实地还原再现那些校园内发生的诈骗陷阱,他们可能是伪装成高额回报的兼职刷单,可能是冒充公检法安全账户的威胁,还可能是披着裸聊外衣的深渊。”
她进一步表示,影片中的这些情节并非虚构,他们取材于我们办理过的真实案件,而每一起案件的背后都曾是一个受害人乃至整个家庭的伤痛,所以我们要竭尽全力争分夺秒地和诈骗分子赛跑,只为抢在他们前面去守护好群众的财产安全。
“作为反诈战线上的一员,我和我的战友们都希望能够通过《心防》这样的作品,让更多的同学们去了解掌握反诈知识,在遇到电信网络诈骗时能够冷静地思考应对,及时地识破骗局,帮助自己家人和朋友远离电信网络诈骗。”黄硕说。
配音演员董汶亮在会上也分享了反诈经验,“千万不要出租自己的电话卡和银行卡,这些都会成为骗子洗钱诈骗的工具,而你就是诈骗的’工具人’,一定要牢记不卖、不出租、不出借、不出售个人的账户和支付信息,包括银行卡、手机卡”。
在首映会上,作为反诈大使,董浩叔叔来到现场传授“反诈秘诀”。他表示,“我们年轻人应该有两只眼睛:一只热情的眼睛,可以接受一切,另一只眼睛是质疑的眼睛,不论面对谁,都要保持冷静,就不轻易会上当受骗。”
董浩叔叔现场传授“反诈秘诀”
他在现场还传授了三个“秘诀”。他表示,第一个原则是不给钱,我们也要自我检讨自己,不要有贪念,不要有妄念;第二个是看好自己的钱包,尤其是开学的时候;第三个是不和陌生人搭讪,不给陌生人打钱,不看陌生的链接。“我觉得把这些做齐了,基本上这些诈骗犯就拿咱们没办法了。”
编辑:潘珊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