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份行零售排位“争夺赛”:亮眼增速下,座次有何变化?

南都N视频APP · 湾财社
原创2025-09-02 19:16

图片

9月1日,消费贷贴息如期落地,银行零售再起硝烟。

事实上,自2004年招商银行率先启动零售业务转型,股份行零售之战已持续20余年。其间,格局几经嬗变。去年,受市场环境、信贷需求等多方面影响,股份行零售业务营收和利润“跌”声一片,有银行更是表态要将对公业务补上来。不过,近期披露的半年报显示,股份行零售战事未歇,竞争更趋白热化。招商银行、兴业银行和中信银行稳坐AUM(管理零售客户金融资产)前三把交椅,浦发银行则势头较猛,实现对平安银行的超越。

从增速上看,8家披露AUM数据的股份行中,有6家AUM较上年末增长了5%以上;9家披露私人银行客户数的股份行中,有7家增速在8%以上。此外,多个关键指标的“新高”“首次”也成为银行中报的一抹亮色。比如,中信银行上半年AUM增量创造了历史同期新高,财富管理中间业务收入的增速创4年新高;民生银行非储金融资产规模增长是去年的1.7倍;领军者招商银行不仅AUM站上16万亿元,财富管理收入增速还三年来首次转正。

或许,正如招商银行高管层在业绩发布会上的感叹——“经过了财富管理巨大的压力和前几年资本市场的低迷,我们看到了曙光”——股份行零售业务也在历经蛰伏与调整后,穿越周期,在从规模扩张向价值挖掘的转型中,迎来一缕微光。

零售AUM:

招商、兴业、中信排前三

浦发AUM猛增超平安银行

零售转型千头万绪,AUM是核心抓手。它是指银行管理的零售客户资产总规模,包括存款、理财、基金等,反映零售业务的综合客户价值和财富管理能力。

南都湾财社记者统计10家上市股份行半年报数据发现,已披露数据的8家股份行,零售AUM无一例外,均较上年末有所增长。其中,两家股份行AUM增速超过10%,分别为浙商银行(12.48%)、浦发银行(10.55%)。招商银行、兴业银行、中信银行、民生银行和光大银行5家股份行AUM增速介于4%和10%之间。平安银行则显现增长乏力的态势,AUM增速仅有0.40%。

从AUM总量上看,招商银行依然稳坐“零售之王”的宝座。今年上半年,其AUM突破16万亿元大关,引发业内关注,在股份行中也遥遥领先。16万亿元是什么概念?简单计算一下,它就相当于每一名中国人在该行存了1.14万元资产。

招商银行零售业务“护城河”之宽,从与其他股份行的差距也可体现。其AUM较其他股份行多出了十余万亿元,在与追赶者之间划下了一道短期难以逾越的鸿沟。

AUM排名第二的是兴业银行,截至6月末,该行AUM达到5.52万亿元。季军则“花落”中信银行,该行AUM逼近5万亿元大关。据中信银行副行长谢志斌介绍,该行上半年AUM增量创造了历史同期新高。

第四名和第五名座次在这半年间则易位。南都湾财社记者对比2024年末数据发现,平安银行AUM从第四名跌至第五名,而浦发银行则实现了赶超。去年末,浦发银行AUM为3.88万亿元,低于平安银行的4.19万亿元。半年后,浦发银行AUM达到4.29万亿元,而平安银行AUM却几乎止步不前,为4.21万亿元。

实际上,在平安银行去年年度业绩发布会上,该行行长冀光恒就曾反思道,过去在经济顺周期时,平安银行通过快速扩张实现了规模增长和营收利润提升。但在经济调整期,部分产品策略和风险控制未能及时跟上,导致了一些问题。“零售的转型非常困难,我个人和团队的压力非常大,但我觉得我们还能定的下心来。吃过快的亏,就要痛定思痛。”

彼时,他还表示,要将对公业务补上来。“对公业务不是应景的,更不是暂时的。没有一家大型银行最后是偏科的,没有对公仅靠零售业务取得成功的。”

其余股份行中,民生银行AUM站上3万亿元台阶。在业绩发布会上,民生银行副行长张俊潼表示,上半年该行AUM总量的增量已经接近去年全年的增量,同时在结构方面,非储金融资产规模增长是去年的1.7倍。储蓄中活期存款余额占比32.15%,在可比股份制银行中排名第二。

图片

截至2025年6月末,上市股份行零售AUM和私人银行客户情况。

财富管理:

多家银行财富管理中收大增

招行高管直言“看到了曙光”

如果说零售业务是王冠,那么私人银行业务就如同王冠上璀璨的明珠。

南都湾财社记者统计发现,公布数据的9家股份行私人银行客户数较上年末普遍实现了较高的增幅,其中4家增幅为两位数。

增幅最高的是浙商银行,较上年末增长15.52%;华夏银行、民生银行和浦发银行私人银行客户数增幅分别为13.79%、12.84%和10.15%。张俊潼在业绩发布会上表示,民生银行上半年私人银行客户的增量已经超过去年全年增量。

此外,中信银行、兴业银行和招商银行私人银行客户数增幅也相对较高,均在8%以上。光大银行和平安银行私人银行客户数增速相对较低,分别为5.27%、3.20%。

除了私人银行数据,财富管理业务数据也是检验零售战略成效的关键试金石。上半年,部分股份行财富管理业务收入实现了突破。比如,招商银行财富管理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同比增长11.89%。该行副行长彭家文表示,这是今年上半年招商银行业绩最大的亮点之一,且是财富管理收入三年以来首次实现增速转正。谢志斌也介绍称,中信银行财富管理中间业务收入增速创4年新高,同比增幅达到10.3%。兴业银行上半年则实现零售财富中间业务收入27.43亿元,同比增长13.45%。

“经过了财富管理的巨大压力和前几年资本市场的低迷,我们看到了曙光。展望未来收入趋势,我认为财富管理业务的中收会逐步回升。”在中期业绩发布会上,招商银行副行长王颖如是表示。

零售不良率:

渤海银行个贷不良率畸高

平安银行零售不良现拐点

高增长也需经受资产质量的“压力测试”,零售贷款不良率成为检验股份行零售业务成色的关键指标。

南都湾财社记者统计发现,截至6月末,10家上市股份行均公布了零售贷款不良率,各家差异较大。

其中,最高的为渤海银行,该行6月末个人贷款不良余额较上年末增加了3.19亿元,个人贷款不良率从上年末的4.15%增加0.28个百分点至4.43%。

华夏银行和浙商银行零售贷款不良率也较高,分别为2.27%、1.97%。其中,华夏银行个人贷款不良率较上年末上升了0.47个百分点,上升幅度较大。

零售贷款不良率最低的当属招商银行和兴业银行,分别为1.03%、1.22%。不过,即便优秀如招商银行,其零售业务不良率与去年末相比也上升了0.07个百分点。相较之下,兴业银行个人贷款不良率则从上年末的1.35%回落了0.13个百分点。

在中期业绩发布会上,多家股份行高管也坦承零售信贷风险有所抬头。

兴业银行首席风险官赖富荣表示,该行零售信贷风险有所抬升,按揭贷款、消费贷款新发生不良规模下降,但经营贷有所上升,主要是部分小微企业面临市场需求不足、成本上升等问题,偿债能力下降。

王颖也表示,受经济增速放缓、居民收入水平下降等因素影响,零售信贷出现全行业的风险上升趋势,且明显上升始于去年,目前仍处于风险持续暴露期。房价下跌、职业背债人、高评高贷、多头共债、黑产欺诈等多种风险因素相互交织,非常复杂。她还强调,招商银行将“始终保持高度警惕,如履薄冰”。

值得一提的是,平安银行虽然AUM增幅和私行客户数增幅“吊车尾”,但零售贷款不良率在上市股份行中表现相对优秀,为1.27%,与去年末相比,下降了0.12个百分点。

冀光恒在中期业绩发布会上也表示:“我们两年前就开始主动调整,如今零售贷款不良已出现明显拐点,高风险资产压降成效显著。目前新增贷款质量良好,不良生成额连续多个季度下降。零售业务已度过最艰难的灰暗时期,正处于爬坡阶段。”

图片

截至2025年6月末,上市股份行零售贷款不良率情况。

零售战略:

加强资产配置和AI大模型应用

成多家股份行零售战略关键词

零售转型棋至中盘,下一步如何落子?消费贷贴息等政策的推出,为这场战役注入了新的变量与动能。

9月1日,个人消费贷“国补”上线,银行纷纷出台具体的执行措施,确保政策精准落地。

在业绩发布会上,部分股份行高管也提及消费贷贴息政策。王颖表示,随着贴息政策的推出,以及经济持续回升、基础不断巩固,未来零售信贷的经营环境有望得到进一步改善,银行业的竞争态势也将从价格战重新回归以科技、服务和质量为核心的差异化竞争。

光大银行副行长齐晔在谈及消费贷贴息政策时表示,将继续丰富信贷产品货架,合理支持个人和客户网络平台销售,着力发展汽车消费金融。

此外,在低利率态势持续、资本市场回暖的形势之下,居民的资产配置行为也在发生变化,这对银行财富管理提出了新要求。南都湾财社记者梳理发现,提升资产配置能力,满足居民资产配置需求是部分股份行下半年零售业务的着墨点。

比如,谢志斌表示,在大类资产配置方面,中信银行将做好理财稳健优势系列产品,加速向“固收+”策略转变;基金要重点打造3%~5%这样一个目标收益的综合解决方案;保险是要聚焦分红转型,提升中长期分红保障型产品占比;贵金属要做好积存金的功能优化,平衡客户组合投资的风险。

平安银行也表示,提升队伍财富管理能力,丰富产品货架,满足客户各类资产配置需求。

布局AI大模型应用也成为部分股份行零售战略中的关键一招儿。王颖表示,零售业务是最适合AI探索和应用的场景。接下来,招商银行将重建工作流程,为每位员工配备AI助手,提升工作效率和质量;同时将重塑组织结构,引入AI智能体作为“数字同事”,形成人机协同团队;还将培养具备AI时代新型技能的队伍,让员工的职责进一步扩展至训练AI、构建代理人系统、优化流程等相关领域,最终形成“人类领导、智能体执行”的理想人机协作模式。

兴业银行也表示,将依托兴业银行金融科技实力,再造零售信贷工厂系统,将分散的系统工具与数据集市进行整合,升级人工智能大模型能力,构建前瞻性风险预警体系,对异常交易行为和潜在风险信号快速响应,加强预警。

采写:南都湾财社记者 刘兰兰 马青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专题|低利率时代下,金融机构的半年“成绩单”

南都N视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