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美好生活靠劳动创造。南都N视频微文明栏目推出“凡人匠心”系列报道,讲述广东基层劳动者在平凡岗位上把生活变成每一天的创造,将一件简单的事做得不简单的背后故事。
在空调尚未普及的年代,一张透气的藤席、一把清凉的藤椅,是广州人对抗酷暑的“标配”,也承载着一代人的童年记忆。藤器店的嫦姨,年过五旬,总是笑眼盈盈。她以一双巧手“编藤”与“修藤”,在街坊邻里间赢得了极佳的口碑。无论是修复客人珍藏多年的结婚藤席,还是为博物馆将一张清代古藤椅“修旧如旧”,她都能让这些饱含时光印记的老物件重焕光彩。
随着时光流转,空调普及、网购便利,嫦姨的生意受到一定冲击。这期间,她不是没有想过转行,但思来想去,终归是不舍得,自己从七八岁便开始跟着父母学习藤编,到现在50多岁了,人生大部分光景都花在了和藤席打交道上。“到了我这一辈,藤编的手艺怎么能说断就断了?”
对于未来,嫦姨没有宏大的叙事,只有日复一日的坚守。她的目标很实在:“把店开下去,开到我做不动的那天。”
藏在老城区的藤器店
与“藤条”打交道近50年
走进荔湾区龙津东路的一条小巷深处,就能找到嫦姨那个小小的铺面。她的生活就在这方寸之间展开:楼下是生意,楼上是生活。每天,她就在店里那张不到一米宽的桌子前,用两把刀,将一根根普通的藤条,变成精美的藤器。她笑言,“我们就是靠这两把刀,把一家子养活的。”
嫦姨在编制藤席。
嫦姨是佛山南海黄岐人,家里五代制藤,七八岁时,上学之余便开始编竹席,入行已有近50年。
她回忆起小时候跟着父母制藤时的场景。那时,父母每天都会为她派发“任务”:哪一截、多长、何种纹样。嫦姨每天放学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放下书包,凑到父母身旁,小手也跟着有模有样地编织。她从不觉得这是负担,反而乐在其中。周遭的邻里伙伴们也无一例外,家家户户都传出“唰唰”的编织声,汇成了一曲独特的童年交响。
佛山南海是全国闻名的藤器之乡,家家户户都能编藤椅、制藤席,嫦姨一手技艺正是在耳濡目染下渐渐熟练起来。嫦姨和先生在同一条村,自小便认识。1996年,她和先生结婚以后,就在荔湾龙津东路开起了这家小店面。
一天中,她大部分的时间都跟这两把刀和各式样的藤条打交道。一根根细长柔软的藤条仿佛有灵性般,在她的指尖灵活穿梭,弯、折、穿、插,压一挑一,经纬交错,整个编织的过程就像在变魔术。
嫦姨和先生的合作中,角色划分清晰。嫦姨专注于藤条的编织,赋予藤椅柔软的肌理与美感;丈夫则承担了更为费力的工序,负责藤椅的框架构建与整体塑形,确保其稳固耐用。
她说,藤席的制作,要求细密平整、四角对齐,每一条藤皮的长度需要量好,若是有些偏差,做出来的席子就会皱褶不平。编织一张2米长、1.5米宽的藤席,大概要一周时间,要求技艺与耐心兼备,才能产出一张满意的手工藤席。
而制作一把藤椅,则需对藤条进行人工打磨,除去大藤弯形烧烤后的烧黑部位,修复大藤不均匀之处,使大藤光洁顺滑。物料准备就绪,开始编制。藤具初步成型后,还要反复打砂、喷油、扫油,让藤器更加美观。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藤制品深受年长人士青睐。因为其冬暖夏凉、轻便透气、环保自然,有一定养生功效。嫦姨记得藤器店刚开起来的时候,生意还不错。一大早开档,夫妻俩能干到第二天深夜十二点,“一天卖出一二十条藤席不在话下。”
另外小店编织的竹器、藤器,样式新颖、做工精致,在广州开始小有名气,除了本地街坊前来购买,甚至有外地人兜兜转转慕名找来。
不仅能创造藤器新物
还能修补“过往时光”
嫦姨的手,不仅能创造藤器新物,更能修补过往时光。经她手修复的,不只是器物,更是一段段尘封的往事和情感。
她曾为博物馆修复过珍贵的藏椅,也小心翼翼地让一张民国时期的老藤席重焕生机。历经岁月洗礼,那张老藤席依然完好如初。初见之时,她便为其精湛的工艺所折服。“那藤席选用的都是上好的藤条,质地细软,柔韧而富有弹性。”
嫦姨的藤器店。
嫦姨说,一般会拿来修补的,都基本上有二三十个年头了,对很多老广来说甚至是“传家宝”般的存在。
但最让她难忘的,是帮一位老爷爷修复的那张藤席。
大约十几年前,一位老人带着一张藤席来到店铺,希望修复如初。嫦姨打开一看,这种藤席制作年代久远,早已破得不成样子,修复起来极其费力。但对方语气恳切,一问才知,这是他和老伴结婚时用的藤席,修好也不是为了继续使用,就想将它留作纪念,之前辗转了好几个店面,打听到只有嫦姨这家店能修,视为最后希望。
听罢,嫦姨答应了下来。“已经像渔网一样烂了,真的比重新织一张还难。”但她最后还是尽己所能,力图将藤席修复完整。这一刻,藤条连接的,是过去与现在,是老人家的思念与慰藉。
早些年,还有一位博物馆工作者,拿着自称清朝时期的藤椅来修,椅子底座已经烂出一个大窟窿,一边的扶手也破烂不堪。他听说嫦记藤器店善制藤修藤器,于是兴冲冲将椅子拿来修。嫦姨回忆,当时看到这张藤椅时,自己非常惊讶于前人的精巧手艺。孔雀开屏式的大背椅、精致细腻的花纹,让她大开眼界。
“为了修这把椅子,花了一个多星期。”嫦姨回忆,为了达到修旧如旧的效果,单藤皮的上色,其先生就来回试了好多次。配料、加热、煮沸、藤皮出炉后,再驳到椅子上仔细对比,不满意就马上拆下来重新做过。而底座上的花纹,扶手上的花样,更是要反复研究清楚了才敢动手。最后,该顾客看着这把修复好的藤椅,露出了赞许的笑容。
择一事,终一生
手工制作一件品质与温度兼具的藤器,生成需要历经十分繁杂的工序。其难度、其耗时、其费力非一般工业流水线出品可比拟。嫦姨清楚自己手艺的价值,“机械做出来的藤制品,和我们手工做的不一样,机器做出来的没有那么细密,质量也没有那么好”。
曾经,藤器是广州人夏日里家家户户的“标配”。每到盛夏,嫦姨的店里总是门庭若市。
嫦姨。
但近年来,随着空调普及、网购便利,家具选择更多元化,加之机器时代的来临,嫦姨的生意受到一定冲击。龙津东路上,以前光一条街上开了四五家藤器店,如今只剩她一家。许多同行都已转行,嫦姨也曾想过放弃。“因为干这行也挺累的,一坐就是一整天,生意前景又看不到。”
但思来想去,终究还是舍不得,自己从七八岁便开始跟着父母学习藤编,到现在50多岁了,人生大部分光景都花在了和藤席打交道上。“到了我这一辈,藤编的手艺怎么能说断就断了?”
虽然时代变了,但总有一些不变的温情。那些老顾客也成了她牵挂和坚持把店开下去的理由。一些老街坊,几十年如一日,只认嫦姨编的藤席。他们的子女,也遵从长辈的嘱咐,来这里延续这份约定。
然而,危机亦是转机,近年来,嫦姨的藤器“走”出了广州。一些追求自然生活品质的北方客户,爱上了这份来自南方的清凉,不仅自己购买,还推荐给亲朋好友。甚至,有订单远渡重洋,送到了国外。
转机,也出现在一方小小的屏幕里。短视频的兴起,让嫦记藤器也“火”出了老巷。年轻人和博主们慕名而来,这份来自线上的关注,为小店带来了一定的客流,也让这份老手艺,在新时代里找到了自己的观众。
“一些短视频博主或者年轻人,在社交媒体上看到了我的店,也到店里打卡,一定程度上取到宣传的作用。”嫦姨说。
从七八岁孩童到鬓染微霜,藤条贯穿了嫦姨的一生。如今,如何让这门手艺传承下去,成了她心中最大的难题。面对未来,她没有豪言壮语,只有一份朴素而执着的坚持。嫦姨的愿望是把这家藤器店开得尽量长久,“开到开不动为止,尽量把手艺传承下去。”
统筹:李陵玻 陈杰生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 张思琦 卢婉珊
摄影:南都N视频记者 吴泽嘉
设计:何欣
出品:南都政务新闻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