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报道,四川成都“两年被家暴16次”刑事案件二审维持原判,施暴者贺某阳最终获刑11年。这起广受关注的家暴案在法律程序上暂告一段落,但留给受害者小谢和社会的课题却刚刚启动。
面对二审结果,小谢称尊重法律,但无法接受该结果,将会和律师商议申请再审。该案代理律师姚克枫指出,当前伤情鉴定标准存在一定缺陷,“小谢多处受伤,程度远超一般重伤,但因标准陈旧,多处低级别伤情不能合并升级,导致量刑存在漏洞”。他和小谢计划联合专业力量,推动鉴定标准改革,建议建立家暴联动机制。
这样的努力对于小谢本人、对于社会都是必要的。不论是申请再审,争取加重对贺某阳的量刑,还是尝试推动家暴案件方面司法制度的改革,小谢的相关计划不仅关乎本案的走向和她本人对正义的追求,更与其他家暴受害者和社会息息相关,这也是典型案件所天然背负的使命。
多篇新闻报道不约而同地提及小谢对过去家暴经历的恐惧,“今天我知道他还有8年7个月零20多天就会出来,我害怕”,站在小谢的角度,多判贺某阳一天自己就能多安全一天。社会层面的法治进步的确离不开个体的勇敢争取,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2023年,浙江金华婺城区何先生的一通报警电话,就成为当地建立反家暴联动工作机制及家暴黑名单的契机。
除了法律上的持续抗争,重建生活是当事人另一项艰难但紧要的任务。身体的康复之外,重建生活还需要专业的心理咨询和构建生存本领。接受采访时,小谢每每提到家人都会红了眼眶,“只有我们好了之后,我们的孩子和父母才会好”,或许这种因爱而生的坚强,正是受害者将人生主题由怨恨加害者转向关注自身的内在动力。
但现实的经济压力也无法忽视。据了解,截至目前小谢仍未拿到包括抚养费、刑附民赔偿、财产纠纷还款在内的钱款,为了维持生活,如今她正在学习直播带货技术,希望未来能够通过这样的方式赚钱养家。这也正说明了,对家暴受害者后续的索赔支持和就业帮扶同样属于家暴救济体系的关键环节。实践中,相当比例的家暴受害者在家庭财务上处于弱势地位,需要看到未来独立生活的可能性,才能增强脱离不幸婚姻的勇气。
同样重要的是,社会如何构建一个安全的环境,以消弭家暴受害者的恐惧。小谢曾对媒体指出,贺某阳报复心极强,剩余刑期对她而言无异于生命倒计时。为避免悲剧二次发生,必须强化社会保护网络,其中至关重要的一点就是利用好人身安全保护令、强制报告等现有的制度工具。为此,执法层面应尽量降低实施门槛,准确把握并高度重视当事人面临的家暴危险,同时探索建立临时庇护场所、对施暴者进行心理和行为矫治等。
当“反家暴”从目标变为具体而周全的实践,当受害者看到越来越多的求助获得及时有效响应,踏实与信心便会自然而然地产生。小谢与更多家暴受害者需要从不幸的婚姻与仇恨中走出来,除了自身的动力,社会观念的进步和法治的完善也至关重要。
编辑:张子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