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后剪了两次,老师才勉强点头说‘过关’。”开学不到一周,李女士就为儿子的头发折腾了好几回。她的孩子今年读初二,入学前的发型尽管“前不及眉、侧不过耳”,却仍被学校认为“不合格”。媒体走访发现,开学后的“头发拉锯战”年复一年上演,管理上普遍初中比小学、高中严,男生比女生严:一些学校对男生的要求是“发不过指”,有的老师甚至会把手伸进男生头发里量长度,只要头发超过手指尖,哪怕是一毫米,都要求重剪。
说起来,前后“不到一周,两次剪头发”的事,我也经历过一次,那时正值大一开学军训。对“短发”理解不一的不止我一个。第二次剪头发时,乌泱泱一大片全是身着军训服的新生。由此可见,头发到底要多短才能称得上短发,可能各人评判的标准并不统一。这也是前述案例中那位男生剪了两次头发才勉强过关的原因。
对短发的理解不一,是否就是造成“头发拉锯战”的主要原因?答案恐怕是否定的。与其说学生们争夺的是对短发的“定义权”,不如说他们反对的是校方随意抛出一个管理规定便要求学生照此执行的简单粗暴。毕竟,《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只要求学生“穿戴整洁、朴素大方,不烫发,不染发,不化妆,不佩戴首饰,男生不留长发,女生不穿高跟鞋”,并未对发型长度做硬性规定。
既然权威规范对学生留多长头发赋予了一定的弹性空间,为何一些学校还是倾向于对其进行严格管束?从他们的表态来看,普遍说是为了提高学习效率、培养规则意识等等。不过,稍加分析不难发现,这样的说辞其实站不住脚,这种将头发视为“假想敌”的预设也并无道理。
先说提高学习效率,这只是基于清洗和打理长发要比短发耗更多时间的简单推导,但其实影响学习效率的主因是内驱力和专注度。不难发现,一些学生容易因为被强制剪了短发而对学校心生厌恶,连带学习也打不起精神。由此可见,所谓的短发对学习效率有加成就是个伪命题。对他们来说,好心情远比短发更有助于学习。事实上,身边朋友的孩子中,就有初中留了一头飘逸长发(其实也不太长,只是达不到高中标准),升上高中后因不愿剪发而拒绝上学的例子。
再说建立规则意识,表面看起来无可争辩,其实也经不起推敲。学校一个指令,学生就得无条件执行,这建立的哪里是规则意识,分明是守规则的意识。要建立真正的规则意识,首先规则得站得住脚,合法合理、程序正当。就拿相关学校的“短发令”来说,执行前有没有征求学生的意见?对不理解、不执行的,是否有对应的解决方案?是否可以设置例外条款?比如,不认可短发要求的学生,可以与校方签订一个成绩不下滑的对赌协议。若成绩不下滑,可以自由掌控头发长度,反之则必须按校方要求执行。
总的来说,学生头发长度不只是一个管理问题,更涉及学生的审美、规则意识养成等诸多方面。而规则意识不等于守规则,需要让孩子参与到规则建立、规则执行、合规检视等各个环节中去。 □ 胡一刀
编辑:张子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