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最高人民法院发布8个涉校园食品安全典型案例,广州法院一案入选。案例显示,某学校食堂外包公司屡屡出现违规使用冻肉、午餐中混入纸巾、频现虫子等食品安全与管理混乱问题,学校家委会据此通过决议发起罢餐,学校与外包公司解除合同并要求其清场,司法机关判决支持校方立场,涉事饮食公司败诉。
开学季,校园食品安全治理备受关注。最高法于2025年全国食品安全宣传周期间暨全国大中小学校和幼儿园新学期开学期间发布典型案例,具有相当的现实针对性。
就在日前,围绕上海中小学校园餐供应商绿捷公司的争议引发当地家长颇多讨论。9月18日深夜,上海市教委发布情况通报称,已会同市监局介入调查,并将“广泛听取学生和家长意见”,加大对学校供餐企业的监管力度。公众在等一个结果,看一看涉事企业回应所称“有细沙”的虾仁究竟是如何让学生尝出臭味的,以及在此身后屡遭投诉的校园餐公司,又是为何订单接到手软。
校园餐治理,之所以始终让人忧心,在于其关乎孩子。每一次校园餐出现食品安全问题,都会引来超越地域、行业的影响力,每一次问题的解决都牵动人心。此番最高法典型案例的指引作用,不仅在于给司法机关以明确的示范和指引,更在于对包括学校管理方、家长等多方面明确的态度,具体个案因此具有超出案件本身的意义。
透过上述个案可以非常清晰地看到,在应对和处理校园食品安全问题过程中,校方、家委会这些至关重要的机构,其态度立场与采取的行动,决定了后续的走向——是解决问题还是让纠纷愈演愈烈。广州的案例显示,涉事饮食公司“反复出现严重食品安全问题与管理问题”,包括但不限于午餐中混入纸巾、违规使用冻肉、饭菜中出现虫子、塑料等等。哪怕“剧情”发展到此时,依然只能说算是公众再耳熟能详不过的情况,饮食公司负责人各种小打小闹的道歉检讨整改不断。但对此,学校多次发出整改通知,学校家委会决议罢餐,包括司法判决立场坚定地支持,让人看到典型案例积极的一面。
学校餐食外包是当下再常见不过的运营模式,一旦出现食品质量和安全问题,校方和家长可以协助解决问题。学校作为餐饮外包合同的甲方,应当立场坚定地站在学生和家长一边,提出整改要求,验收整改成果,日常及时听取学生意见,发现问题、跟进解决,而不是相反。但很多学校并没有展现出这样的姿态,很多时候,学校扮演施压的角色,学校与餐饮外包公司沆瀣一气,彼此的利益关联往往受到各方质疑。
在典型案例中,家委会在学校餐饮管理问题上的监督角色,得到了充分的尊重和保障。本案后续的司法诉讼环节,涉事食品公司一度质疑家委会决议的法律效力,在审理过程中,司法机关对透过家委会决议反映出师生和家长的强烈不满予以采信,并在以案释法中明确,依法保护学生家长参与校园食品安全监督的权利,实现校园食品安全共建共管。可见,尊重和保障家长对校园食品安全的监督权利,是破解校园餐治理难题的关键,典型案例透过个案亮出了明确的司法态度。
校园餐永远不出问题,或许有难度。但在面对问题时的校方态度、家长行动以及司法立场,都可以成为守护孩子餐食安全的重要力量。各方应合力,破解校园餐治理难题,让在校园餐供应中违规的企业彻底出局,避免那些“忍不了”的家长投诉石沉大海,快速反应、即时反馈、果断出手,斩断学校与供应商若隐若现的各种利益瓜葛。
编辑:何起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