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票比成人票还贵?过时规则该改了

南都N视频APP · 南都快评
原创2025-09-22 00:01

国庆长假临近,不少家庭开始计划出游。广州市民陈先生在某第三方平台预订国庆期间从广州飞往杭州的机票时,却遇到了怪事:选择“一大一小”出行方案时,某航班成人票价格仅为670元,而儿童票却标价680元。陈先生很纳闷:“儿童票不是应该更优惠吗,怎么比成人票还贵?”

在公众印象中,儿童出行当然要享受比成人更大的优惠,儿童机票价竟然比成人票还贵,确实有悖“儿童应享优待”的常识。陈先生的遭遇并非个例,近期多位家长反映遇到购买儿童机票价格高过成人票的情况。记者随机在多家航空公司官网和第三方平台查询了不同航班价格,发现许多航班的儿童票与成人票价格持平,但有少数航班儿童票价格更高。例如,从成都飞往北京的某次航班,成人票价为990元,儿童票价则为1000元。

儿童票比成人票贵这种“倒挂”现象不仅让准备带娃出行的家长直呼“肉痛”,更戳中了公共服务规则与时代需求脱节的痛点。这种“价格倒挂”,源于一套滞后于市场的定价逻辑。1996年《中国民用航空旅客 行李国内运输规则》确立的“固定5折”模式:以成人全价票为基准打5折,而非以成人实际购买的折扣票为参照。在航空票价市场化程度极低的年代,全价票是市场主流,“5折儿童票”确实能为家庭提供实打实的优惠;但如今,航司具有自主定价权,成人票早已进入动态折扣时代——早鸟票、会员折扣、促销票等层出不穷,2-3折的低价票已成常态。当成人实际购票价低于全价票5折时,固守“全价5折”的儿童票,结果就陷入“优惠不优”的尴尬,显然背离了儿童票设置的初衷。

更值得警惕的是,这种过时规则正在侵蚀儿童的法定权益。未成年人保护法明确规定“公共场所对未成年人优惠”,其核心是基于年龄的权益保障,而非被商业定价规则牵着走。当儿童票比成人票还贵时,所谓的“优惠”已异化为“负担”:家长要么为孩子买“高价儿童票”,要么被迫为孩子购买成人折扣票——不少航司还对儿童购成人票设置了隐性门槛,退改签手续费更高、无专属服务,甚至部分航司直接禁止此类操作。在多孩政策持续推进的当下,僵化的儿童票规则更变相增加了生育成本,传递出对家庭出行不友好的信号。

面对困局,部分航司虽有变通,却未能触及问题核心。海南航空官网会自动识别价格,当成人票低于5折时默认儿童享同价优惠;东方航空、南方航空允许家长为儿童选择“与成人同价票”……这些尝试虽缓解了部分矛盾,但仍停留在被动适配层面:有的平台未主动提示优惠选项,有的航司将儿童购成人票与严苛的退改规则绑定,未能从根本上打破“全价5折”的思维定式。

真正的破局,需要跳出“修补旧规则”的框架,构建与市场化相适配的动态调整机制。铁路儿童票从“单一身高标准”到“年龄+身高”双轨制的改革,早已为公共服务规则迭代提供范本。民航领域作为市场化程度更高的公共服务场景,更应主动破局:一方面,应推动定价基准从“成人全价票”转向“成人实际支付票价”,建立弹性优惠机制——比如儿童票可在成人折扣票基础上再享一定折扣,确保儿童票价始终低于成人票,既保障航司合理利润,又守住“儿童优待”的底线;另一方面,监管部门需明确儿童票定价的底线标准,要求航司在官网、App等渠道清晰公示儿童票计算方式,杜绝“价格黑箱”,同时引导航司推出家庭套票、儿童专属促销等产品。

儿童票的本质,从来不是简单的商业定价,而是社会对未成年人的一份温情承诺。当过时规则让儿童权益沦为市场价格波动的牺牲品,改革便不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期待航司能拿出打破惯例的勇气,监管部门能拿出与时俱进的智慧,让儿童票彻底摆脱“全价5折”的桎梏,回归“优待儿童”的本质。 □胡欣红

编辑:何起良

南都N视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