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安全不低空”,自低空经济写入中央文件,国内掀起了发展热潮后,中央层面先后多次提出安全发展的要求。今年以来,业内也在不断呼吁树立正确的安全观——既不能过于偏重发展而忽视安全,也不能过于注重安全而制约行业发展。
长春航空展上设有低空经济馆。
今年长春航空展专门设置了低空经济馆。低空经济馆以“智驭空天·融合共生”为主题,全面展示低空经济产业链生态,汇集航天时代飞鹏、联合飞机、浙江圣翔、维新宇航等全国82家国内行业龙头企业,这些企业代表携16项新技术、百余件新产品参展,涵盖了基础设施、飞行器制造、运营服务、飞行保障等四大类型,充分展示国内低空经济的蓬勃发展。
南都N视频记者在现场看到,多家企业都瞄准了eVTOL这条赛道,并带来正在研发或已成型的产品。
航天时代飞鹏科技有限公司的多款eVTOL也亮相航展现场。其中一款型号为FP-981CS垂起复合翼无人机,在宣传单上特别标注了“空中抗风能力LV8”,也就是可以在8级风力的环境条件下保持飞行的稳定性。
航天时代飞鹏展出的eVTOL。
据了解,包括eVTOL在内的飞行器,对气象环境都有着严格的起飞要求,其中风力就是条件之一。在低空飞行这一全新赛道,eVTOL起飞的风力条件目前尚无统一标准。
据公开资料,国内有两份针对eVTOL的团体标准可查,即《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通用技术要求》和《电动垂直起降(eVTOL)无人机通用技术要求》,但这两份标准的具体内容暂未公开。
那么,eVTOL起飞对风力有何要求?某研制厂商的工作人员表示,目前没有统一标准,不同型号的eVTOL大小不一,参数不一,最好是能对抗7级风。
此外,eVTOL对抗风力还要看应用场景。比如:福建平潭风能资源丰富,年均风速在每秒8.4米以上,全年6级以上大风天气有300多天,属于国内稀缺的海岛强风气象自然环境,如果eVTOL想要在这里飞行,就要具备更高的抗风能力。
今年8月,峰飞航空科技研发的eVTOL——V2000CG凯瑞鸥在平潭成功完成真实气象环境抗风测试。该航空器在平潭共完成超过20架次以上的测试飞行,在平均风速超过每秒10米、最大风速高达每秒16米的7级大风力环境中,依然保持稳定的起降、巡航与任务科目执行。
此外,结合eVTOL的具体机型来看,当前国内的eVTOL包括固定翼、多旋翼和复合翼(固定翼与多旋翼结合)等。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沈映春告诉南都N视频记者,复合翼机型要比多旋翼机型抗风能力强一些。
此前,加拿大工程院院士、深思实验室主任杨军也在一场论坛上谈到,1000米以下的低空是典型的对流层,和万米高空的平流层有所区别,如果在低空发生强对流的现象,这对低空飞行是有很大挑战的。另外,对于城市上空的低空飞行场景,城市上空往往热源多,比如空调会产生大量的上升下降气流,给低空飞行带来挑战。同时在城市上空飞行,如同在丛林中奔跑,因为高楼林立,有大量的城市峡谷风、建筑绕流风等,这些复杂风场都为低空飞行控制、路线规划带来了诸多挑战。
中国航空规划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总规划师、综合规划研究院院长郭琪对南都N视频记者表示,安全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交通领域产品的创新,总要经历“不断出现问题、不断解决问题、不断改进”的过程。比如通航飞机、汽车等产品在发展初期,都经历了这样的过程。
接下来,如何进一步保证低空经济的安全发展?此前国家发展改革委就已提出“先载货、后载人,先隔离、后融合,先远郊、后城区”的原则。
作为低空经济领域的制造商,联合飞机工作人员吉华艳表示,低空经济整个行业必须将安全置于无可争议的首要位置。适航审定是飞行器安全性和可靠性的核心保障,行业层面应重视和推进飞行器的适航审定工作。
据了解,适航证由民航局颁发,民航局根据民用航空器产品和零件合格审定的规定,对民用航空器进行审定,颁发的适航证可以证明航空器处于安全可用状态。eVTOL系列产品中,目前国内只有亿航智能EH216-S这款eVTOL获得了适航证。
除了适航审定,郭琪认为,传统空管技术手段与新型低空飞行器安全管控需求之间的不匹配,是低空安全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
吉华艳也表示,正确的安全观强调在始终敬畏安全的前提下,通过科学、系统且动态管理的方法,积极推动技术创新与产业应用,使安全真正成为低空经济稳健发展的核心支撑和腾飞基石,而非限制其潜力的束缚。
吉华艳还结合联合飞机的发展战略谈道,“安全、易用、低成本”是低空经济发展的一条可行路线。安全是不可动摇的“1”,是一切价值的前提;易用是在安全基础上优化体验、降低人为风险的关键赋能;低成本则是通过技术创新和规模化应用,实现安全能力普惠的可持续路径。唯有在这一框架下统筹推进,才能在释放低空经济巨大潜力的同时,真正实现安全与发展的有机统一。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杨文君 莫倩如 发自吉林长春
编辑:梁建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