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网友在当地问政平台发帖称,其孩子在山东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做散瞳验光后出现头疼、呕吐等症状,“被要求转诊神经科做一系列检查”,其质疑医院“过度诊疗,耽误病情”。南都N视频记者注意到,涉事医院在当地问政平台回复称,经过调查,院方选择的检查措施基于患儿疾病,不存在医生乱开检查的情况,严格按照诊疗规范进行诊治,不存在过度医疗。
患儿散瞳验光后头疼、呕吐,再次就诊时,医生表示“不是散瞳的问题”。接下来如何排除病因,恐怕离不开一系列繁琐的检查,也就有不少人看到了医院的难处:不检查,出了事就是“医院耽误病情”,但检查,又可能被患者家属认为是“过度医疗”。
从患儿家属角度,对医院产生疑问并不奇怪。普通人并不掌握高度专业化的医疗知识,难以对诊疗行为做出准确判断和评价,心里嘀咕“到底有没有必要”在所难免。但同时,类似这样来自患者及家属的怀疑恐怕不是个例,甚至患者对于医院的诊疗行为先入为主、“草木皆兵”开始成为一种现象。更有甚者,逾越维权边界,将维权升级为针对医院和医生的网暴甚至直接暴力,日积月累之下,医生面对疑难急症,也就容易束手束脚,甚至产生“救人不如自保”的心理。长此以往,医患之间出现这样的信任危机,损害的实则是公众的医疗质量。
在这起事件中,患儿家属在当地问政平台发帖,医院安排相关部门调查了解、及时回复,并根据患儿症状给出后续建议。可以说,这起医患互动还算“和平”,患儿家属的行为也不算太出格,然而,医患关系间的信任被消耗也是不争的事实。
这样的医患互动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比如,能不能在诊疗环节尽可能提前化解纠纷?这恐怕也正是提升医患互信的关键。现实中,医患沟通往往“点到为止”,而患者又容易把“看病”当做一种简单的消费行为,对于治疗效果容易存在不切实际的预期。而面对常常出现的“流水线式”问诊,患者也不免觉得不受重视,就医过程不愉快,不少医疗纠纷也就埋下伏笔。归根结底,这也正是医患沟通没能打破信息差的体现。
医患沟通不充分、效果差的背后,还有医生接诊量大、问诊时间短的客观原因。因此,也需要在制度层面为“充分问诊”创造条件,比如借助分级诊疗制度减轻医生接诊压力。此外,医生也要不断提升沟通能力,让问诊讲解更加通俗易懂,真诚、耐心地对待每一位患者。作为患者,也要转变看病就医的观念,理性认识到疾病和治疗本身的复杂性,以及客观存在的医疗风险。说到底,彼此之间互相尊重信任、多点将心比心的默契,有助于构建更加和谐稳固的医患关系。
编辑:张子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