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播说:多面00后尝小吃、看非遗,从百个潮镇看“百千万”

南都N视频APP · 南都原创
原创2025-09-30 00:41
图片

在南都N视频,我们的记者、编辑、主播,以纸笔、以键盘、以镜头、以麦克风……报告事实,传递信息,表达观点,厘清常识,也展现出属于他们各自的风采——主播说,我们的风采,他们的故事。

2025年,是我作为“00后”记者扎根广东基层的第三年,也是“百千万工程”实施的第三年。

三年一线报道的工作经验,让我从青涩的学生,成为了一名“在现场”的记录者,也成为了新报道方式的探索者。我带着“网感”与“活人感”,在《打开100个广东潮镇》中进行了一场实验:不再重复传统的稿本,而是像朋友一样带你逛吃、聊天,从最生动的切口讲述“百千万”的故事。

或许,青年记者带来的不仅是新形式,更是一种贴近时代的表达方式——用真诚的“翻译”让宏大议题落地,这或许正是新闻焕发新生的关键之一。

本期自述人:南都N视频记者 陈诚

“离谱”选题会

“我的‘破圈利器’是什么?” 

去100个镇“探店”!

一个5月的下午,阳光斜斜地透过办公室的玻璃窗,懒洋洋地落在地面上,办公室内热火朝天,每周一的下午是部门固定的选题讨论会,大家正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着本周的选题。

这周的主题围绕着“百千万”。2025年是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实施的第三年节点,年将过半,大家都想做出点“打破框架”的东西,擅长深度写作的同事、英文快评的同事、深耕地区的同事轮流发言。

新的形式、新的视角、新的语言......听着大家认真地分享着自己接下来的选题构思和策划。“我的‘破圈利器’是什么呢?”我陷入思考,我必须要承认,工作第三年,此刻的我还没有足够犀利的文笔,充实的行业资历或丰富的阅历沉淀。

作为一名“00后”,我似乎有些特别的“优势”——我是“数字原住民”,“网感”和“分享欲”是我刻在DNA里的特质。热门博主视频下过万赞的互动量促使我完成了一次关键的视角转换:从内容的创作者,切换到内容的收取者—— 当我以“网友”的身份反观报道,我会为什么样的内容驻足?

“三秒留存率”“视频完播率”,这些热门短视频平台推流逻辑中的新标准出现在脑海,我意识到,在信息过载的时代,深度的内容也需要用轻盈的方式打开——能让人看得下去,记得住,才能顺应传播模式,符合读者期待。我的新目标随之清晰:要做一名“会翻译”的“媒体博主”,将宏大的主题宣传“翻译”成鲜活的生活语言,让主流报道不仅“看得下去”,更能“直抵人心”。

当我的目光落在“围绕广东历史文化名镇,拍摄1-3分钟视频”的要求上时,脑子里突然“蹦”出了午饭时刷过的短视频,有了!用自媒体博主的身份去探访“百千万”——我们去潮镇“探店”!于是,第一次,在选题会上,我打开了抖音和小红书,将旅行博主的探店视频和“百千万”放在了一起。

图片

陈诚与搭档灿荣在沙湾古镇品尝特色小吃,收集拍摄素材。

听完我的介绍,“放开手去做吧!”我的领导柯姐看着我,坚定道。

找到“潮”密码

用“自媒体式”表达做主流报道

尝小吃、看非遗,走入烟火

“保持记者的敏感度,但抛弃新闻短视频常规制作逻辑。”成为了从最初就定下的创作目标。找对标账号,分析封面文案,分析赞评比例,收集“百千万工程”材料......在这次策划中,我不再“预设”采访问题,卸下了“记者来采访你”的架势,计划做一次背包客,举着相机,尝小吃,看非遗,融入街巷的人流里......这些看似漫无目的的闲逛和闲聊,或许更能让我们触摸到了古镇最真实的脉搏。

第一期,我和搭档灿荣选取了番禺沙湾古镇,作为广府人再熟悉不过的岭南水乡,灿荣随口一句疑问:“怎么下午了,还有不少小摊没开门?”让我们一下抓住了“新关键词”——“佛系”小镇。作为有着六百年历史的岭南古商邑,广府人的随性松弛在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致。卖双皮奶、鱼角粉的阿婶不忙着看店,反而带我们走进后厨,介绍起所用食材。店主小伙辞职回乡,租下老宅改成的咖啡厅,种花养鸟提前“退休”。在沙湾,商家不急着开店揽客,无人值守小摊随处可见,于是《前世是繁华CBD,今生变佛系潮圣地》的反差标题应运而生。

图片

陈诚在沙湾古镇探访糖画艺人。

在形式上,我们选择了更能兼容横、竖屏设备观看的4:3比例,将时长控制在最适合短视频传播的2分钟。在调色上,模仿著名导演韦斯·安德森的对称构图、高饱和标志性调色,短片提升视觉吸引力,有“电影感”,并在视频最后添加“精品路线地图”等旅游信息分享,形成了栏目风格化的记忆点。

稿件进入后期制作,我与灿荣一次次打磨文案,修改剪辑节奏,怀着忐忑的心情,将成片上交。审片会结束,我一回到办公室便问:“柯老师,结果如何?”柯姐故作神秘地走过来,靠近了才兴奋道:“我们的片子得到了领导的表扬!说很有新意!”心中大石头落地,领导的肯定给了我们极大的鼓舞。稿件发布后,不少同事也来询问:“你们去了哪里?这是什么风格?像是电影!”反响似乎超出了期待。

于是,我们一拍即合,在这个系列,我们就将目光放在“百千万工程”中那些带着温度、带着烟火气的点滴——介绍村容村貌改造,我们讲阿婆饭后散步的好去处、介绍古镇文旅发展,我们讲爆火的老宅咖啡店、介绍新修建的防水堤坝,我们讲老房子上荒废的“防洪逃生门”,当“百千万”变成了身边小事,当历史文化名镇变成了网友求攻略的“潮镇”,报道也不再是一板一眼,更多了一丝人情味和烟火气。

打开100个广东潮镇》:沙湾古镇篇。

我们将系列名称取名为《打开100个广东潮镇》,“潮”是历史文化名镇活化向新发展的“潮流”、是镇域产业经济发展的“浪潮”,是潮汕地区文脉发展的“潮文化”,也代表着这个系列报道的创新与网感化的“潮范儿”。

《打开100个广东潮镇》:茶阳古邑篇。

在我看来,找到“潮”的密码,需要一场真诚的“沟通”,它要求我作为主流媒体记者,走入烟火,迈出新闻短视频的操作框架,尝试一种更高效、更富有人情味的沟通逻辑,借助自媒体式的“网感”模式,完成主流价值的内核传播,实现传播力、引导力、公信力的统一。

或许,这不仅是00后记者的优势,而是在新媒体时代,所有新闻人都应具备的“破壁”能力。

《打开100个广东潮镇》:云澳镇篇。

5月至今,《打开100个广东潮镇》发布17篇报道。其中,“广东版有风的地方”——惠州秋长镇,“只有香味没有班味的小镇”——江门双水镇,话题阅读量分别达200万、370万,带动多家省内外媒体、网友转发。

成为多面手

当“00”后记者决定行走“百千万”  

一个人就是一支队伍

今年是我作为地域记者工作的第三年,当我走出校园,真正走上“记者”的工作岗位,我才发现,记者的工作日常,并不像想象中光鲜。三年间,我扎根在粤东西北各县市,下村镇、看非遗、逛产业,对话返乡青年,我在集装箱养殖的直播间里为茂名罗非鱼宣传吆喝,跟随全国人大代表走进山村了解留守儿童的困境,也曾在凌晨两点守在机场送机大厅,采访即将出征土耳其参与地震救援的广东蓝天救援队。

图片

春耕时节,陈诚采访河源市东源县柳城下坝村万绿智慧无人农场负责人王宽。

我背着电脑,扛着脚架和相机,鞋子上沾满泥土,经过一次次锻炼,我成为了一名“能拍、会剪、能出镜、能写稿”的多面记者,一个人就是一支队伍。

当我背着沉甸甸的相机和电脑,一次次走进这些鲜活的“现场”,记者的身份让“我”成为了传递真实故事的通道。我将田间地头的乡音、历史老街的吆喝、工厂车间的轰鸣,通过镜头、文字、剪辑,转化为一段段有声有色的故事,向外传递。在这个过程中,我深切地感受到,我记录的不仅仅是一个个单独的事件,而是广东发展中的一个个脚印。而我,也很荣幸地成为了其中的一名见证者、记录者,甚至是参与者。

图片

陈诚采访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房奕玲。

站在传统媒体转型的重点节点,比起挑战,我更愿认为,这是青年记者与主流宣传双向奔赴的最好时机。作为一名“00后”,我成长于网络时代,天生习惯于平等对话、擅长“拿捏”快节奏表达、敏锐于捕捉共鸣。

这些特质,非但不是与传统报道的割裂,反而成了我在顺应这场“传播潮流”中最为趁手的利器。我将政策文件中的“土地流转”,转化为镜头中农民提起新增的收入时脸上的笑容;将宏大的“文化传承”,具象为壮族青年继承祖辈壮锦手艺,将之带上国际舞台的动人故事。

回首三年,新闻现场是最好的课堂,实践是最好的老师。未来的路还很长,我将继续带着这身“泥土气”和练就的“十八般武艺”,行走在广东的山水城乡之间,用青年记者的视角和方式,继续讲述好发生在广东这片土地上的动人故事。


南都融媒出品

本期自述 陈诚

本期编辑 朱林

南都N视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