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老龄化,守护心脏瓣膜,多方共筑瓣膜病全周期管理防线

南都N视频APP · 健闻
原创2025-09-29 16:29

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不断加速,心脏瓣膜疾病发病率持续攀升,已成为继冠心病、高血压之后的第三大心血管疾病。2025年世界心脏日之际,“守护心脏瓣膜健康促进行动”启动,汇聚政府、学界、企业及患者组织等多方力量,共同探讨构建覆盖“防-筛-诊-治-康”全生命周期的管理方案,助力实现“健康老龄化”目标。

老龄化加剧瓣膜疾病负担,全周期管理成破局关键

数据显示,我国约有2500万人受到瓣膜病影响,平均每10位65岁以上老人中,就约有1位存在心脏瓣膜问题。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结构性心脏病一病区主任张戈军教授指出,目前我国65岁及以上症状性重度主动脉瓣狭窄患者人数已接近200万,“如果这类患者得不到及时正确的救治,2年生存率仅为50%,5年生存率仅为20%”。

图片

面对这一严峻挑战,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吴静强调:“在人口老龄化持续深化的背景下,我们期待通过多部门协作、全社会参与,助力构建覆盖‘预防-筛查-诊断-治疗-康复’全生命周期的疾病管理体系。”这一观点得到广东省人民医院瓣膜与冠心病外科主任黄焕雷教授的呼应,他指出,面对我国心脏瓣膜疾病低检出率、低干预率和低复诊率的现状,建立全生命周期管理方案至关重要。

图片

症状隐匿、认知不足,老年瓣膜病防治面临双重挑战

心脏瓣膜病在老年人群中高发,但其防治面临特殊困难。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副会长刘梅林指出:“瓣膜病的症状隐匿且不典型、常与多种慢性病共存,这为早期识别和规范诊疗带来特殊挑战,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全球心脏中心·中国瓣膜病患者分会负责人张庆补充道,许多患者和家属对瓣膜病的认知较为有限,加上疾病早期症状缺乏典型性,大量患者在初期被忽视或漏诊。此外,患者出院后的康复管理、长期随访等也面临系统性、专业化的支持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手术的远期效果。

多方协力构建管理新模式,技术创新提升治疗可及性

随着医学发展,瓣膜疾病的创新治疗方案不断涌现,治疗方式日趋微创化和个体化。张戈军教授强调:“瓣膜病作为一种进展性疾病,其治疗并不是一劳永逸的。对患者而言,手术不仅要解决当前的问题,更要为未来十年、二十年的生活质量和治疗需求预留空间。”

爱德华大中华区高级副总裁兼总经理钟顺和表示:“在国家创新医疗器械加速审评审批和医保政策的有力支持下,先进的治疗手段和管理理念正加速向全国各级医疗机构普及,让更多患者能够及时享受到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

活动现场,与会代表联合发布了“守护心脏瓣膜健康促进行动倡议”,呼吁多方协同参与,从提升疾病认知、推进规范筛查、优化诊疗路径、强化康复管理等多个层面共同发力。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 王道斌 实习生 温玮

南都N视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