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例!放射性核药“发威”,39岁肝癌患者迎来新希望

南都N视频APP · 健闻
原创2025-09-29 18:52

9 月29日,依托“港澳药械通”政策支持,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简称“暨大附一院”)成功完成粤港澳大湾区首例钇 90 玻璃微球系统(简称“Y90玻璃微球”)手术。患者此前因头晕、头痛及血压增高就诊,检查时发现肝脏原发性恶性肿瘤。医院核医学科、肿瘤科、介入血管外科及肝脏肿瘤中心多学科团队协作诊疗评估,患者传统手术切除后复发概率较高,结合其年轻、期望更好远期疗效的需求,团队推荐采用Y90玻璃微球疗法,通过精准微创的治疗方式,为其搭建起“从无法手术到争取根治”的转化桥梁,预期可缩小肿瘤、控制癌栓并降低复发率,未来患者更有机会通过手术切除或肝移植获得根治,延长生存期。

图片

暨大附一院召开粤港澳大湾区首例钇90玻璃微球手术新闻发布会,院长郑小飞、副院长杨景哥、赵建夫及医疗专家团队出席

据悉,中国是目前全球肝癌负担最重的国家,病例数占全球42.4%。我国每年新发肝癌病例超过36.77万例,肝癌因发病隐匿、进展迅速,且术后复发转移率高,被称为“沉默的杀手”。临床数据显示,我国肝癌防治形势严峻,70%-80%的患者在首次治疗时已无法直接手术切除,国内肝癌患者五年总生存率仅为14.1%。如何为此类患者提供更精准、有效的治疗方案,是临床亟待突破的难题。

图片

大湾区首例Y90玻璃微球手术在暨大附一院完成

本次手术使用的Y90 玻璃微球,是全国首个在粤港澳大湾区获批的“放射性”相关肿瘤治疗器械,也是全球首款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用于原发性肝癌治疗的Y90微球,融合了传统内放射治疗的“靶向杀伤”与经血管介入技术的“微创安全”双重优势。同时,Y90玻璃微球并非“一刀切”的标准化治疗,而是能针对不同患者的情况,量身定制微球剂量,实现“一人一剂量”的个体化精准治疗。

图片

术前暨大附一院核医学科、肿瘤科、介入血管外科及肝脏肿瘤中心多学科团队协作,一致推荐采用Y90玻璃微球治疗作为转化治疗方案

对此,暨大附一院医学影像部主任兼核医学科主任徐浩解释:“Y90 释放的β射线在肝脏组织内的穿透距离很短,平均只有2.5 毫米,加上‘一人一剂量’的个体化设计,能显著减少对正常肝组织和临近器官的损伤,可以有效减少传统放疗的副作用问题,为病人的后续治疗创造有利条件。”

微创是本次手术的一大特色,团队借助微创介入设备DSA实现了高效操作,暨大附一院介入血管外科主任李承志介绍:“通过一次微创介入手术,将数百万个含高放射性活度的Y90玻璃微球注入肝脏肿瘤滋养血管并植入肿瘤内部,让Y90释放的β射线在肝脏内部近距离持续辐射杀伤肿瘤组织。这种方式创伤小,患者无需麻醉,有效降低了治疗对患者身体的干扰。”

图片

Y90玻璃微球治疗原理示意

而对于患者关心的放射安全性与长期影响,暨大附一院肝脏肿瘤中心曹明溶教授给出了专业解答:“Y90半衰期短,植入肿瘤后的前两周就会释放大部分放射物质来发挥治疗作用,28天后就完全停止放射。而且玻璃材质的微球能在体内长期留存,最后被新生肝脏组织包裹,不会产生毒副反应和排异问题,患者术后可尽早回归正常生活。”

暨大附一院院长郑小飞介绍,作为华南地区首家应用钇90治疗肝脏恶性肿瘤的三甲医院,医院于2024年整合多学科优势成立钇90中心。此次率先引进Y90玻璃微球,希望通过创新药械持续赋能肝脏肿瘤诊疗,为大湾区乃至全国的肝癌患者提供与国际接轨的前沿诊疗方案。

目前,Y90玻璃微球在国外已被应用超20年,累计治疗超20万例。研究显示,接受Y90玻璃微球治疗后,可有效缩小肿瘤,初始不能手术的患者可转化为能接受根治性手术切除治疗,或者在肝移植患者桥接移植手术的等待期,先接受Y90玻璃微球治疗,再进行移植手术,患者中位生存期可达12.5年。针对无法切除的单发肝细胞癌患者,接受Y90玻璃微球治疗后再行肝移植或手术切除,3年总生存率高达93%。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 曾文琼

摄影:马强

实习生:戴萱

通讯员:王雪、张灿城

南都N视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