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第34个世界精神卫生日,睡眠健康作为精神心理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备受关注。数据显示,我国普通人群有临床意义的失眠患病率为15%,中国睡眠研究会《2025年中国睡眠健康调查报告》更指出中国18岁及以上人群睡眠困扰率达48.5%。在此背景下,广东通过建设131家睡眠门诊、省医规划40张新睡眠病房、推广CBT-I疗法等举措织密睡眠健康网,应对民众“睡不好”困境,目前省医心理治疗号5分钟约满,睡眠患者年增15%-20%。
在广东省精神卫生中心,VR等先进技术正在应用于睡眠障碍矫正、治疗。
就诊量激增+认知误区:睡眠诊疗遇双重挑战
“我的门诊号放出去24小时约满,心理治疗师的号5分钟就抢空了。” 广东省精神卫生中心负责人、主任医师何红波坦言,当下睡眠与心理诊疗需求旺盛。近年来,省医睡眠障碍患者数量以每年15%-20%的速度增长,现有两个病区长期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患者排队候诊已成常态。更值得关注的是,就诊人群中青少年占比越来越高,这一现象在全省各大医院较为普遍。
“现在没时间睡觉、没时间运动的人越来越多,周末能真正享受休闲、培养爱好的人变少,加上手机和网络的不恰当使用,青少年睡眠问题愈发突出。”何红波分析,家庭教育方式也加剧了这一情况——部分家长要么过度保护孩子,要么基本没有时间陪伴,且缺乏正确的引导方法。而认知误区更成了就诊“拦路虎”:“绝大部分抑郁症的首发症状都有失眠和躯体不适,但很多人想不到要去看心理科,白白耽误治疗。”不过,睡眠问题成了打破这层壁垒的突破口,“老百姓对失眠这个事没有太多避讳,我们通过开设睡眠门诊,让更多人放下心理负担来评估、就诊。”
医院发力:从门诊到病房,诊疗技术全面升级
面对激增的需求,省内重点医院纷纷推进睡眠诊疗升级。
广东省人民医院不仅在翻修惠福院区“小黄楼”,专门拓展心理咨询与治疗空间,还计划开设40张床位的睡眠病房,重点开展神经调控(如经颅磁刺激)、认知行为治疗(CBT-I)等新型疗法。“针对同时有身体问题和心理问题的失眠患者,我们会联合麻醉科等多科室协作,提供更全面的评估和治疗方案。”省医睡眠医学科科主任全东明介绍,病房将优先采用非药物治疗,比如通过认知行为治疗帮助患者调整“睡觉不可刻意努力” 的认知,改善睡眠状态。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睡眠医学中心则展现出扎实实力:拥有38张病床、17间多导睡眠监测室,监测体量全国第一,学科还进入全球ESI前 1%。中心主任张斌介绍,团队掌握三大核心技术——多导睡眠监测、失眠认知行为治疗(CBT-I)、正压呼吸机治疗,其中CBT-I是国际公认的失眠一线治疗方案。“很多失眠者觉得‘多躺会儿能补觉’,其实这会破坏睡眠驱动力和昼夜节律。CBT-I通过适当压缩睡眠时间增强睡眠驱动力,同时调整认知、减轻焦虑,就像松开‘睡眠刹车’,多数患者2-3周就能见效,效果显著优于安眠药。”该中心能诊治失眠、嗜睡、睡眠呼吸暂停、节律障碍、异态睡眠等全谱系睡眠疾病,就诊患者中约80%是失眠或睡眠呼吸暂停人群,其中失眠占比约50%,睡眠呼吸暂停占比约30%。
全省统筹:织密服务网,筑牢人才支撑
医院探索之外,广东从全省层面构建覆盖广泛的睡眠健康服务体系。目前,省、市、县三级均设立精神卫生中心,承担精神障碍预防、治疗、康复、健康教育、综合管理的培训指导与实施等职能;全省共有1468家医疗机构提供精神心理诊疗服务,其中精神专科医院180家,462家医疗机构开设心理门诊,131家医疗机构开设睡眠门诊,实现21个地市全覆盖。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睡眠医学中心。
24小时心理援助热线也为民众睡眠健康兜底:今年1月起,全省21个地市全面接入国家“12356”心理援助热线,设置82个座席,配备243 名专业接线员(含精神科医师、心理治疗师、心理咨询师),提供7×24 小时免费服务。今年上半年,热线累计接听来电8.28万通,月均超1.5 万通,成功干预危机来电月均超1000人次。
人才队伍建设同样扎实。全省精神卫生执业(助理)医师达7034人,每 10万人口5.54人;精神(心理)注册护士18828人,每 10万人口 14.82人,两项数据均超过“十四五”规划目标(医师不低于4人/ 10万人口、护士不低于12人/10万人口)。2016年至今,全省累计完成精神科医师转岗培训5071人,其中4855人获省级培训合格证书,3745人已加注精神卫生执业范围;2025年启动的“薪火培基—精神科基层诊疗能力提升项目”,已对17个地市开展持续性、分阶段培训,3 月至8月累计培训787场,切实提升基层诊疗水平。
健康科普:避开睡眠误区,掌握科学作息
破解失眠难题,科学认知与习惯养成至关重要。不少人认为假期能“补觉还债”,何红波提醒:“连续多天大睡补觉容易打乱生物钟,反而影响健康。成年人建议每天睡7-8小时,初中生9小时/天,高中生8小时 /天;中午午睡不宜超过1小时,下午3点后不建议再睡。”
张斌也纠正了一个常见误区:“‘只要睡够时长,时间点不重要’的说法不对。大脑有很强的昼夜节律,深睡眠主要发生在前半夜,对记忆巩固至关重要;快动眼睡眠多在后半夜,与创造力相关。刻意打破这种规律,就算总时长足够,睡眠质量也会受影响。”
对青少年而言,“咖啡续命”不可取。“18岁以下人群不建议多喝咖啡、浓茶等兴奋性饮品,会影响大脑发育。” 何红波强调。若出现入睡困难超半小时、夜间醒来两次以上、早醒1-2小时,且每周出现3天以上、持续3个月,同时伴随日间疲劳、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就需及时就医。日常改善睡眠可尝试正念冥想、适度运动,夜间减少手机使用以降低蓝光刺激,避免影响褪黑素分泌。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 王道斌 实习生 温玮 通讯员 粤卫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