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肺部深处毫米级的病灶会让传统检查手段“束手无策”,但一台外径仅有3.5毫米的机器人支气管镜却能穿越层层支气管“迷宫”,直抵病灶完成精准活检——这不再是科幻电影场景,而是正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上演的医学突破。
近日,该院成功完成华南地区首台Ion支气管镜机器人装机,并运用该技术连续攻克三例高难度肺结节活检手术。
院长肖海鹏表示,该设备将为肺癌、肺结节等疾病患者带来更微创、更精准的诊疗体验,医院也将积极与国内外医疗机构展开合作,共同推进机器人辅助手术技术的普及和发展,为更多患者带来福音。
破解肺外“狭窄迷宫”
在肺癌诊疗领域,医生们常面临一个棘手难题:超过70%的肺癌结节藏匿于肺外周,那里是连常规支气管镜都难以触及的“狭窄迷宫”。中山一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科室副主任廖槐指出:“尤其对于磨玻璃结节等早期病变,传统CT诊断存在盲区,活检更是举步维艰。”
Ion支气管镜机器人的到来,正为破解这一困局带来转机。作为全球最先进的机器人支气管镜系统,其导管外径仅3.5毫米,如精密的“太空探测器”般可抵达全部18个肺段,甚至对毫米级小结节也能实现精准“狙击”。
值得一提的是,其镜身头端搭载的视觉探头能实时导航并观察气管结构,以超微创方式大幅降低患者痛苦,加速康复进程。
AI联合导航实现“百发百中”
廖槐副主任介绍,首批开展的三台手术,均为困难活检病例,在Ion支气管镜机器人辅助下,实现了100%的抵达率,取得了满意结果。
病例一:患者影像高度疑似恶性肿瘤,但两次传统活检均告失败。Ion机器人联合CBCT、超声小探头与AI-ROSE快速现场评估系统,通过冷冻肺活检精准取材,终获阳性病理结果;
病例二:病灶位于左肺尖,周围肺大疱林立,传统气管镜与穿刺均难实施。Ion机器人灵活穿越“危险地带”,成功取样且规避气胸风险;
病例三:患者肺内小结节逐渐增大且被血管包绕,出血风险极高。机器人结合CBCT实时规划避血管路径,稳准完成活检。
廖槐表示,此次装机与临床实践的成功,不仅是技术层面的突破,更意味着区域肺癌早诊能力的跃升。该技术将极大提升肺小结节的诊断成功率,为早期肺癌患者争取宝贵治疗窗口。
“未来,医院计划进一步挖掘Ion机器人胸科诊疗潜力,通过优化流程、扩大病种探索与国际合作,推动技术普及,让更多患者受益于微创、精准的现代医疗成果。”院长肖海鹏说。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 杨丽云 通讯员 梁嘉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