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全国介入放射学学术大会近日在广州举行。随着设备和理念的不断进步,介入医学已成为继外科、内科、放射治疗之后的实体瘤治疗第四大支柱。尤其在肝癌、肺癌等中晚期实体瘤的综合治疗中,介入以其微创、高效、可重复等优势,推动肿瘤治疗从“巨创”走向“精准”,从“单科作战”迈向“多学科协同”。大会上,三位介入医学领军专家分别从学科定位、前沿科技与疾病防治等角度,描绘了介入医学的未来图景。
肿瘤介入成第四大支柱
五大方向引领未来发展
作为大会执行主席,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肿瘤介入科主任李家平教授指出,肿瘤介入是运用穿刺和导管技术将药物或器械直接作用于肿瘤内部的微创技术,具有“微创、高效、副作用少、可重复”的显著优势。
他介绍,目前经动脉化疗栓塞、射频消融、微波消融等技术已成熟应用于肝癌、肺癌等多种实体瘤治疗。“肿瘤介入已成为肿瘤治疗的重要支柱,与内科、外科、放射肿瘤学共同构成核心治疗体系,并从有限的手术服务向深度参与癌症患者全程管理转变。”
谈及未来发展,李家平提出五大方向:一是精准介入肿瘤学,通过基因组学等实现个体化治疗;二是基因编辑技术与介入局部递送相结合,提高治疗效果;三是免疫治疗与局部介入联合,产生协同抗肿瘤作用;四是人工智能与影像导航技术深度融合,提升手术精准度;五是局部区域介入治疗不断拓展,在新的疾病领域和栓塞材料方面持续创新。
“介入医学正从宏观人体进入细胞分子层面,”李家平表示,“通过液体活检技术分析血液中的肿瘤DNA,可指导局部介入治疗的决策;而介入的微创优势,又能将基因编辑工具精准递送到肿瘤部位,提高效率并减少脱靶效应。”
中国介入技术实现跨越
AI机器人与低剂量DSA国际领先
华中科技大学协和医院放射科与介入科主任郑传胜教授分享了中国介入放射学的最新进展:“无论是临床规模还是科学研究,中国介入放射学在许多领域已达到国际水平,甚至领先。每年介入专业发表的高水平SCI文章数量已位居世界第二。”
在尖端装备领域,郑传胜特别提到介入机器人和低剂量DSA设备的突破:“介入人工智能机器人,全世界都还没有上市产品。而中国自主研发的介入机器人,无论是血管还是非血管类型,从研究进度来说都居于世界领先地位。”他透露,包括滕皋军院士团队、他本人的团队,以及广州李家平教授团队等,均在介入机器人研发上取得重大进展,部分产品已完成原型机开发,正在进行临床实验。
在介入治疗必备的DSA设备方面,中国学者创新性地引入人工智能重建方法,研发出超低剂量成像系统。“我们中国的DSA成像方法完全不同于国外,大大降低了放射辐射剂量。”郑传胜介绍,“最新报告显示,头部介入手术DSA的辐射剂量可降至原来的十六分之一,全身不同部位手术的辐射剂量也降低了三分之二到四分之三。”这些设备目前已进入上市前准备阶段,正在申请相关认证。
肝癌防治亟须“关口前移”
介入学科发展呼唤“身份认证”
作为我国介入放射学界领军人物,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院长徐克教授深入剖析了肝癌防治现状和介入学科发展瓶颈。
徐克指出,虽然肝癌治疗已进入“介入+靶免”时代,对晚期患者生存期延长有明显效果,但中晚期肝癌治疗仍面临巨大挑战。“我国肝癌发病率不断上升,乙肝、脂肪肝等高危人群基数庞大,但早诊早治比例仍偏低。”他用具体数据说明问题的严重性:“肿瘤直径小于6公分的患者,生存期可达60-80个月甚至更长;而大于12公分的晚期患者,生存期只有10个月甚至更短。”
徐克强烈呼吁将肝癌防治“关口前移”:“必须让高危人群认识到定期筛查的重要性。肝脏是沉默器官,等到有症状时往往已是中晚期。”他希望媒体加强科普宣传,同时国家应建立有效的筛查网络,“这比把大量资源投入晚期治疗更经济,也更有效”。
谈及学科发展,徐克直言介入医学面临“身份认证”困境:“尽管介入已形成相当规模,三级医院几乎都有介入治疗团队,但在国家层面还没有独立的学科代码。”他解释说,这导致人才培养体系不匹配:“从事介入的医生在规培期间仍被要求完成大量影像诊断报告,而非介入操作训练。”
“我们希望介入医学能与影像诊断逐渐剥离,更靠近临床,与血管外科等科室融合发展。这需要国家层面给予学科身份的确认,才能更好地发挥介入在肿瘤微创治疗中的支柱作用。”
采写:南都记者 王道斌 实习生 温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