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日,曾引发舆论热议的“我听交警的”事件迎来了一个让人舒适的结局。涉事的苏州小伙公布了公安机关的行政处罚决定书:涉事女子因公然侮辱、拍摄并传播未打码视频,导致小伙隐私泄露并遭受网络暴力,已被行政拘留。
小伙表示,任何企图利用舆论抹黑他人、逃避责任的行为都将受到法律严惩。“谁闹谁有理”不是真相的标准,法律只站在事实与证据的一边。他同时表示:正考虑启动民事诉讼程序,进一步追究对方民事侵权责任。
今年8月,该小伙骑车时与逆行女子发生剐蹭,女子拿出手机边拍摄边质问小伙:“你是怎么活到现在的”“你撞到我没关系是吧”……面对其咄咄逼人的挑衅言语,小伙情绪稳定、见招拆招,以一句冷静克制却坚定的“我听交警的”回应,从头至尾没被对方的情绪裹挟,广获网友点赞。
事件中最难能可贵的地方,莫过于小伙在对方手机镜头逼近、侮辱性言语冲击时表现出的惊人定力。不做无谓争执,没有肢体对抗,仅用五个字回应到底。这种“不接招”的智慧,看似简单实则需要极大的克制力——当情绪暴力如潮水般涌来,多少人能保持心平气和?网友盛赞这是“冲突应对哲学”,实则更接近现代公民素养的具象表达:遇到问题纠纷时,相信公共规则,主动选择将裁判权交予法定机构,这种“让渡”非但不是怯懦,恰是文明社会的高级形态。
反观拍摄视频的女子,其行为背后自有一套其信奉的“闹腾逻辑”。从事故现场歪曲事实、公然侮辱,到将剪辑视频上传网络试图煽动舆论,每一步全然是“谁声大谁有理”的做派。这种把公共平台当私人审判庭的做法,在过往某些纠纷中确实屡试不爽。但此次公安机关的行政拘留决定,清晰无误地表明:舆论场不是颠倒黑白的舞台,企图用情绪绑架正义的企图终将落空。
这场看似力量悬殊的对抗(一方咄咄逼人、一方冷静克制),在法治框架下实现了反转,也提醒每一个人得重新审视何为“强势”与“弱势”。在规则明晰的社会里,真正的强势永远属于尊重事实、敬畏法律的一方。女子看似掌握话语主动权的手机镜头,最终成为记录其自身违法行为的证据;而小伙看似被动的等待,转化成有力的维权武器,这也在事实上证明“谁闹谁有理”站不住脚。
不难发现,在公共场所纠纷、交通事故处理,甚至医患矛盾中,并不缺乏试图通过制造声势、绑架舆论来获取不当利益的案例。此次执法机关对网络诬蔑行为的明确惩戒,涉事小伙考虑民事索赔,会让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法律会为守规矩者托底”,自然就会更倾向于用理性而非嗓门来解决问题。
而在为“我听交警的”点赞之余,也需要认识到,不能要求每个公民在遭遇不公时都保持完美受害者形象,重要的是构筑保障理性的制度环境。此案中,办案民警对证据的扎实固定、行政处罚的及时跟进,以及民事诉讼提供的救济渠道,共同形成了让公民“敢讲理、愿讲理”的支撑体系。否则,维权成本居高不下,再优雅的理性恐怕也难敌简单的胡闹。
“我听交警的”之所以能引发广泛共鸣,正因为它触动了当代社会对规则共识的深切渴望和坚守。小伙坚持的不仅是个人权益,更是我们共同依赖的公共生活秩序。而法律对闹腾者的制裁,对守规者的庇护,也将强化公众对于讲事实、摆道理、守规则的信心与底气。□ 胡一刀
编辑:张子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