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苦幼儿园”走红,凸显劳动教育的价值与魅力

南都N视频APP · 南都快评
原创2025-10-25 18:19

近日,河南漯河一所幼儿园在网络上走红。走红的原因,是这所幼儿园的娃娃们不背古诗不做手工,而是整天围着灶台和农田转——筛麦子像模像样,揉面团有板有眼,甚至组队学做道口烧鸡。当孩子们系着围裙踮脚掌勺、赤脚在泥地搬运柴火的视频出现在网络上,这个画风清奇的“吃苦幼儿园”立刻刷屏冲上热搜。

其实,这类“劳动式教学”并不鲜见,江苏徐州幼儿园的小菜园摘西瓜、四川宜宾的缝补课堂等,无一不是“吃苦幼儿园”的翻版实践。这些画面打破了公众对“幼儿园=滑梯+绘本”的固有认知,已经封存在70后、80后记忆中的儿时田野嬉戏、泥巴大战画面,与当下幼童沉迷电子设备、困于早教班流水线,可谓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细究起来,“吃苦幼儿园”的概括或许并不准确。在公众印象中,吃苦一般与重复、枯燥且远超身体负荷的劳动联系在一起,而劳动者之所以要忍受这些艰辛,无非是出于维持生计的考量。要说吃苦,农村出身的70后、80后在双抢等农忙时段,手脚不小心被镰刀割到,稚嫩的肩膀被挑着谷子的扁担磨破,忙完一天累到只想躺下,这些才算是真正的吃苦。而学着筛麦子、揉面团、做烧鸡,其实是生活技能的教育,对于参与的幼儿来说,他们更多感受到的是乐趣与成就感。

劳动教育的意义远不止于技能习得。在筛麦、揉面的过程中,孩子们亲身体验粮食的来之不易,建立起与物质世界的真实联结;在协作完成烧鸡制作时,他们学习沟通、分工与责任。这种教育不是将劳动视为负担,而是将其转化为认知发展、情感培育的载体。为什么会有孩子“发烧都舍不得请假”?正是因为劳动赋予了其成就感与自主性。

值得警惕的是,“吃苦”的说法很容易让人忽视劳动教育的价值。传统文化中,“苦”常与道德捆绑,但现代教育更需要的是理性审视:劳动的本质是创造与成长,而非刻意追求艰辛。河南这所幼儿园的实践之所以成功,在于它并非机械重复传统农活,而是融合了现代教育理念。例如,在生火做饭中渗透食品安全知识,在工具使用中讲解科技演进,这种设计让劳动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相比之下,若仅强调“吃苦”,可能陷入形式主义的误区,甚至异化为表演式的内卷。

由此可见,若将劳动教育简单归结为“吃苦”,无疑是一种窄化。剥去标签的外衣,幼儿园推行劳动式教学的核心在于通过劳动教育,让孩子在真实的生活场景中学会独立、探索世界,这正是对当前教育生态的一种必要补充。

在功利化教育的浪潮下,早教班、兴趣班填满了孩子的童年,知识灌输取代了生活实践。而“吃苦幼儿园”则提供了一种反思路径: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塑造能适应生活、热爱生活的完整的人。如陶行知所言“生活即教育”,让幼儿在真实环境中解决问题,远比背诵抽象知识更具生命力。

某种程度上看,“吃苦幼儿园”的走红,可视为社会对教育本质自发的集体反思。它提醒公众,童年不能只是被困在课本与屏幕之间,还应在泥土与灶火中焕发生机。不必夸大“吃苦”的意义,但必须重视劳动的价值。唯有让教育回归生活,孩子才能在动手实践中理解世界,在自主探索中成长为独立、丰盈的人。□ 墨攻

编辑:何起良

南都N视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