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资亮“家底”,惠及民生底气更足

南都N视频APP · 南都快评
原创2025-10-26 21:31

10月26日,国务院关于2024年度国有资产管理情况的综合报告提请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审议,国有资产最新“家底”公布。

截至2024年末,全国国有企业(不含金融企业)资产总额401.7万亿元、国有资本权益109.4万亿元。国有金融企业资产总额487.9万亿元、国有金融资本权益33.9万亿元。报告还公布了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和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的情况。这份涵盖企业国有资产、金融国有资产、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和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的全面报告,向全国人民交出了一本“明白账”,意义重大。

一方面,公布国资“家底”,是落实人民所有权,强化人大监督职能的一种制度性安排。

根据民法典,属于国家所有的财产,属于全民所有,这意味着全体人民是国有资产的最终所有者。国务院代表国家行使所有权和管理权,本质上是一种受托责任。定期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国有资产管理情况,正是这一受托责任的制度化体现。

通过人大监督,确保政府“管好家”“理好财”,是建设责任政府、法治政府的必然要求。此举不仅增强了国有资产管理的公开透明度,也极大提升了其公信力,让人民对“共同财富”的归属感和安全感更加坚实。

另一方面,晒出家底也是提升治理效能、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需要。

国有资产体量庞大,分布广泛。如此庞大的资源,一旦管理不善,不仅会造成巨大浪费,还可能滋生腐败和各种风险。通过系统性规范化的报告制度,有利于倒逼各级管理部门强化基础工作、健全管理制度和优化资产布局。

媒体注意到,报告同时称,“各地区各部门持续提升国有资产管理水平,坚决管好、用好全体人民的共同宝贵财富”。这一论述揭示了一个事实,即国有资产管理的最终目标不仅在于数字的增长,更要让每一位公民都能感受到这份共同财富带来的福祉。

实现这一目标,让国资这份“家底”与老百姓的生活建立更紧密的联系,让公众切实感受到国资不断增值的价值,需在“用好”这一点上,进一步强化国有资本收益的公共性分配。

以划转部分国有资本充实社保基金为例,即可看出国有资本红利释放的深远民生意义。养老保险是百姓老有所养的基础和保证,为增强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可持续性,近年来我国启动了划转部分国有资本充实社保基金的改革。

相关改革直观体现了国有企业的全民所有属性,将国资发展成果与民生保障直接挂钩,通过股权分红等收益弥补养老保险基金缺口,为应对人口老龄化,夯实老有所养基础提供了坚实支撑。同时,其以国有资本填补历史遗留的社保基金缺口,避免了增加税收或提高缴费率,有效维护了代际公平,让民众切实感受到了国资“家底”的保障价值,无疑是对国资“全民所有”概念最直接最深刻的感知。

国资“家底”厚,惠及民生的底气就更足。借鉴以往经验,继续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提高国有资本收益上缴公共财政的比例,并更多地用于教育、医疗、养老、保障性住房等重点民生领域,让全民共享发展成果,相信还有更大空间。

编辑:陈邹心怡

南都N视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