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新建大型场馆,如何装下最大全运会?看广东的105个答案

南都N视频APP · 南都大数据研究院
原创2025-10-30 15:08

“高能十五运”系列新闻报道

突破、创新,这是一届“高能”十五运会。

粤港澳携手,不仅是体育的竞逐,更是湾区能量的共奏。每一座特色鲜明的场馆、每一次超越极限的冲刺、每一抹科技赋能的锋芒、每一份全力以赴的喝彩……都映照着这片热土加速向前的身姿。南方都市报、南都大数据研究院以数为眼,丈量赛事突破,解读湾区创新,见证生动热烈的十五运会,活力奔涌的大湾区。

当晨光掠过越秀山体育场“修旧如旧”的门楼,洒落于崭新的国际时尚蓝色跑道,一场与城市共生的体育盛会,静待启幕。

第十五届全运会的场馆建设,以“焕新”为核。105个场馆场地分布于粤港澳三地18城,其中超过九成由现有场馆改造而来,全运史上首次实现不新建任何大型场馆。这不仅是一次资源的整合,更以体育为纽带,串联起大湾区交通、旅游与文化的协同脉动。

绿色、智慧、专业、便民……这些焕然一新的旧空间,不再仅仅是赛时的焦点,更将成为普惠未来的公共财富,长久承载市民晨跑的脚步、孩童的欢笑、社区的赛事,见证每一份拼搏与热爱。

图片


多城联办、因地制宜

粤港澳三地共启用场馆场地105个

从珠江之畔到濠江之滨,一张由105个场馆场地共同织就的赛事网络,已在粤港澳大湾区18座城市全面铺开。广州作为核心赛区之一,30个场馆将见证开幕式与足球、游泳等多项赛事;深圳的19个场馆则肩负闭幕式及足球、篮球等项目。香港的9个场馆里,击剑的优雅、沙滩排球的热浪与场地自行车的速度将轮番上演;澳门的7个场馆,准备为乒乓球的激烈对决和女排的奋力扣杀喝彩。佛山、江门等城市也凭借各自的体育特色,融入这场多城联办的体育盛事。

图片


十五运会场馆场地的布局,是对每座城市体育灵魂的深刻理解。“足球之乡”梅州,作为现代足球传入中国内地的起点和“世界球王”李惠堂的故乡,拥有超过千块足球场地,足球人口占全市常住人口的28.3%,年均赛事超5000场。为迎接全运,五华惠堂体育场、横陂足球小镇悄然换新装,既为竞技,更为延续民间的足球梦想。而在云浮,曲棍球的故事已书写二十余载。从2001年第一支学生曲棍球队,到如今向国家队持续输送人才,这座城市的曲棍球血脉生生不息,新建的国际精英级曲棍球场,更是华南唯一的“一赛两训”基地。

这种“多中心、分布式”的场馆布局,不仅有效利用粤港澳大湾区现有场馆资源,降低单一城市运营压力,是“节俭办赛”理念的具体实践,更以体育为纽带,串联起大湾区交通、旅游与文化资源,实现“一场比赛,多城漫游”的体育旅游新范式,进一步促进区域文体旅融合与消费联动。

超九成为旧馆焕新

全运史上首次不新建大型场馆

十五运会选择了一个与众不同的打开方式:不新建大型场馆,举办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全运会。这背后,“节俭”与“共享”的办赛哲学,让场馆不只是服务于赛事的宏大建筑,更是服务于人民的温暖空间。

尽管运动员规模已超2024年巴黎奥运会,但本届全运会新建场馆仅5个,为近几届最低,且首次实现全运史上不新建任何大型场馆。广东赛区90%以上竞赛场馆为现有场馆改造升级,大幅减少资源投入。其中广州赛区30个场馆全部采用“微改造”策略,通过加装光伏、提升绿化等手段,让旧馆变得更绿色、更智能。

图片


场馆改造背后,更有着“赛时为赛事、赛后为城市”的深远考量。广州在场馆与街区改造中累计增加15万平方米绿地,完善19处户外运动空间,并升级10条户外健身跑道。例如,广东奥林匹克体育中心体育场致力于打造“人民的体育公园”,二层平台增设2.8万平方米公共空间和一条全天候环形跑道,天河体育中心外围铺设941米专业健身跑道,二层平台增建700米风雨跑道,年均可服务市民跑者超千万。

在深圳,所有永久性场馆都制定了赛后利用计划,确保赛后利用率达100%。深圳湾体育中心拆除围墙,变成“共享健身区”,深圳市体育中心的地下商业街将串联8个主题运动公园,形成一个庞大的全民健身圈,宝安体育中心的模块化场地可在赛后转换为全民健身馆与青少年培训基地,实现“赛事级”向“民生级”的无缝衔接赛。这些场馆,将在赛后融入城市日常,真正让全运成果惠及于民。

绿色、智慧、情怀……

10个关键词解锁十五运场馆场地“高能”

“绿色”与“智慧”两条主线,贯穿场馆改造的始终,科技为传统体育空间注入新的活力。在绿色低碳方面,广州天河体育中心作为全国首个近零碳大型体育场改造项目,实现了降碳率52%以上的突破,广东奥林匹克体育中心的光伏板静卧于顶,预计年发电量超过42万度,为场馆持续注入绿色动能,深圳赛区则积极推进“光伏+储能”系统,构建清洁能源的自循环生态。与此同时,高效直流变频空调、全LED照明系统与可回收建材的广泛使用,系统化地践行着“无废”办赛的理念。

智慧化建设则为场馆装上了“大脑”与“神经”。在深圳市体育中心,一套覆盖6.8万平方米的建筑数字孪生系统,让管理步入“一屏统览、一键调度”的智能时代。面向观众,广州体育馆引入的AR实时导航,让“找座位”变得轻松便捷,而AI安防系统更具备了超前预判人流风险与自动疏导的能力,默默守护着每一处空间的安全与顺畅。

科技之外,场馆改造亦注重挖掘呈现文化的肌理。拥有逾百年历史的广东省人民体育场,其所在区域自唐代以来便是习武、阅兵的场所,此次改造不仅保留了其作为“岭南体育文化活化石”的历史风貌,更通过精心的空间规划,将体育场北侧与英雄广场衔接,融入进长达750米的广州红色基因中轴线。同时,改造广泛汲取岭南建筑特色元素,如屋顶挑檐、骑楼柱式和岭南花窗等,让场馆在功能升级的同时,具有浓郁的岭南风韵。被誉为南粤足球“福地”的越秀山体育场,在改造中秉持“修旧如旧”的原则,通过巧妙的色彩设计,使体育场与越秀山及周边的镇海楼、五羊雕像、中山纪念堂等历史地标和谐相融,延续了独特的城市记忆和几代人的足球情怀。

图片


更多场馆场地正在书写各自的精彩。深圳市青少年足球训练基地的主赛场以97分的天然草皮测评成绩,创下国内纪录;港珠澳大桥作为唯一横跨粤港澳的跨境自行车赛道,实现40公里时速“无感通关”的丝滑体验;广州大学城体育中心以“青年友好”为理念,增设攀岩、滑轮等极限运动设施,激发着城市的青春活力……这些场馆不仅是竞技的舞台,更是城市更新的生动注脚。它们以科技赋能可持续运营,以人文传承历史记忆,以开放姿态融入公众生活。

全运之后,当奖牌各有归属,当掌声渐渐远去,这些空间便是本届盛会留给未来最大的财富。它们从赛时的高光时刻,温柔地融入城市的肌理,成为每一份拼搏与热爱的日常背景,长久地滋养着这里的生活。

图片



策划:王卫国 邹莹

统筹:凌慧珊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 陈袁

设计:何欣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高能十五运

南都N视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