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规划建议解读:职业伤害保障制度试点明年覆盖全国

南都N视频APP · 时局快报
原创2025-11-03 21:52

“十五五”规划建议稿提出,扩大失业、工伤保险覆盖面,建立健全职业伤害保障制度。职业伤害保障制度此前已在多地开展试点,未来有望如何调整推广?日前由党建读物出版社、学习出版社出版的《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建议〉学习辅导百问》中给出了相关解读。文章称,明年试点将扩大到所有省份,并将出行、即时配送和同城货运3个行业的平台企业总体纳入。

图片

文章称,职业伤害保障是新就业形态人员最基本、最迫切的一项需求。近年来,随着线上经济等新业态快速发展,以新就业形态为代表的灵活就业人员规模不断扩大。2023年第九次全国职工队伍状况调查显示,我国新就业形态人员已达8400万人,占职工总数的21%。一些新就业形态人员特别是外卖骑手在执行平台订单任务期间,容易受到意外伤害。由于缺少稳定的劳动关系,相关人员难以直接参加工伤保险,其职业伤害主要通过平台企业购买意外商业险来解决,存在平台企业之间和行业之间保障力度差异较大、保障水平总体偏低等问题。这需要政府加强规范引导,在工伤保险制度大框架下,创新职业伤害保障模式,建立健全职业伤害保障制度。

文章称,建立健全职业伤害保障制度,已经具备相应的政策条件和实践基础。2022年7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在北京、上海、江苏、广东、海南、重庆、四川7个省(直辖市),选择部分规模较大的出行、外卖、即时配送、同城货运平台企业,开展新就业形态人员职业伤害保障试点,取得阶段性成效。截至2025年6月,在试点区域内,职业伤害保障制度累计为超过1200万新就业形态人员系牢了“安全带”,兜牢了从业人员安全保障底线,实现新就业形态人员、平台企业双受益。试点突破户籍限制,通过实施按单计费缴费、委托业务办理、与平台企业信息系统“总对总”对接等做法,建立适应就业方式变化和平台企业跨区域经营、线上化管理特点的经办服务模式,实现试点对象应保尽保的预期目标。通过试点,参保缴费、保障情形、待遇支付、基金管理等基本政策进一步完善,基金监督、经办管理等机制措施日渐成熟,有力保障了制度平稳、规范运行。这些都为建立健全新就业形态人员职业伤害保障制度积累了实践经验、探索了可行路径。

下一步如何推广政策?文章称,需要从扩区域、增企业、拓行业、强保障等方面综合施策。2025年4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会同有关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扩大新就业形态人员职业伤害保障试点的通知》,明确在扩大试点的基础上,逐步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实施职业伤害保障制度。

一是分步扩大试点范围。用3年左右的时间,从扩容省份、新增企业、拓宽行业3个维度分步骤、渐进式推进职业伤害保障试点扩围工作。

2025年7月,试点扩围工作正式启动,已将天津等1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滴滴出行、顺丰同城等规模较大的平台企业纳入试点范围。

2026年,将试点扩大到所有省份,并将出行、即时配送和同城货运3个行业的平台企业总体纳入。

2027年,在深入研究论证的基础上,探索将职业伤害风险较大、劳动管理强度较高的其他行业平台企业纳入职业伤害保障试点范围。此后逐步巩固完善,直至全面建立相应制度。

二是完善政策标准。按照“以支定收、收支平衡”原则,优化缴费政策,完善缴费基准额和基准额浮动机制。完善生活保障费、一次性伤残补助金等待遇支付政策。

三是提升管理服务。健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商业保险机构工作协同机制,推动职业伤害确认、劳动能力鉴定、待遇核定发放“三件事”集约为群众视角的“一件事”办理,提高经办服务效率和服务体验。加强基金管理和运行监测,促进基金收支平衡和制度可持续发展。

四是强化主体责任。强化平台企业事故预防的主体责任,加强对新就业形态人员的安全培训。积极开展职业伤害预防,提高新就业形态人员安全意识,从源头上减少事故等伤害发生。

南都N视频记者宋承翰 发自北京

编辑:梁建忠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聚焦“十五五”规划

南都N视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