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近31年后,从2025年11月2日0时起,长永高速公路实行“零费率”方式,终止收费,成为湖南首条长期免费的高速公路。消息一出,不少市民感慨:“一个来回就能省下一顿饭钱,太好了”“通勤更快,钱包更轻松”。放眼全国,长永高速的“零费率”并非孤例。今年6月,S18武汉天河机场高速公路停止收费;3个月后,成绵高速和成都城北出口高速官宣停止收费。类似个案频频出现,一时舆论场上兴起了关于“高速免费时代”的热切讨论。
需要认识到的是:长永高速等路段“期满免费”,看似理所当然,实则显得尤为珍贵。虽然对于政府还贷公路,国家规定收费期限一般不得超过30年,但各地不乏违规延期、程序不透明等现象。比如成都城北出口高速曾悄悄延长收费期,有市民申请信息公开也不可得。与之对比,长永高速严格按照1998年批复的30年收费期限执行,即便因节假日免费政策等客观因素进行过两次期限补偿,也都经过核定并公开说明,最终在2025年11月1日到期后终止收费,这种契约意识还是让人感觉到了不一样的格局。
就事论事,我国高速公路建设之所以能在短短几十年内实现跨越式发展,正是依靠“贷款修路、收费还贷”模式打破了资金瓶颈。如果投资者和公众对收费期限的严肃性失去信任,整个投融资体系的可持续性可能受到冲击。就此而言,对按期免费的行为给予褒扬,不仅是对具体项目的肯定,更是对规则意识的弘扬。而在为长永高速等高速按期履约免费的操作给予肯定之余,也要警惕将相关议题简化为“免费即正义”的情绪化表达。
不难发现,舆论在欢呼“免费时代来临”时,往往陷入一种认知误区——将政府还贷公路与经营性公路混为一谈,甚至将所有收费公路置于道德审判席上。事实上,收费与否是由公路属性与资金来源差异决定的。
对于长永高速这类通过社会集资、贷款修建的政府还贷公路,其建设初衷就是“收费还贷”,一旦债务偿清、收费期满,免费通行是天经地义的契约履行。但另一方面,作为纯公共基础设施的政府投资公路(如部分城市快速路),其建设资金来自财政,本质是由全体纳税人出资修建的,通过“谁使用谁付费”原则收取通行费,同样具有经济合理性——这既符合受益者负担的公平原则,也能通过价格机制调节交通流量。将性质不同的公路混为一谈,呼吁“所有高速免费”无疑是片面的。
一定程度上,当前公众对高速公路免费的期待,实则源于对部分项目“超期服役”的不满。但解决问题的方向,不应该是否定收费制度本身,而是通过立法等顶层设计,如修订出台《收费公路管理条例》,进一步明确收费期限的核定标准、透明化收支信息披露、严格限制延期条件,在尊重现实复杂性的前提下,对政府收费公路偿债期限的弹性设置、经营性公路回报周期作出合理的界定。
更重要的是,高速免费不是目的,提升通行效率才是。成绵高速、武汉天河机场高速免费后出现的拥堵加剧,已经表明免费政策可能带来需求激增,若养护管理未能同步跟进,反而会降低通行效率和服务质量。因此,与其盲目追求“免费”,不如构建更科学的公路治理体系——对到期公路坚决免费,对新增项目合理规划融资模式,对养护成本建立长效保障机制。惟有如此,高速公路才能真正承担起“服务公众出行、促进经济发展”的使命。□ 胡一刀
编辑:张子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