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开幕的脚步临近,位于广州天河的广东奥林匹克运动中心修缮一新,这座场馆在举行2001年九运会开幕式后时隔24年,将再次成为全运会开幕式的场地。
在“简约、安全、精彩”的办赛原则要求下,十五运会超过九成比赛场馆由现有场馆改造而来。回望过去,从奥运会到世界杯,大型赛事几乎都紧随着“大兴土木”,仿佛必须配以炫目的新地标,才能彰显其规格与诚意。这种模式虽在短期内拉动了投资,塑造了城市名片,但也留下了不少后患,可能是巨额的债务,也可能是巨型场馆赛后的闲置甚至浪费,而维护成本高昂更往往是吞噬财政的“无底洞”。
走出路径依赖,十五运会实现了一次主动而大胆的破局。
在这个决策中,举办大赛不再以贡献一场精彩而短暂的“视觉盛宴”为唯一目标,而更注重精打细算,更着眼长远。
媒体披露,十五运会有1160个城市品质提升项目同步开展,但与以往不同的是,城市“大拆大建”显著减少,更多变化如“彩蛋”般融入熟悉的生活场景中。
像这样通过将资源从新建地标转向对现有设施的精细化改造与功能升级,十五运会有效避免了重复建设与资源空置,将纳税人的钱花在刀刃上,为国内外未来赛事树立了一个可复制、可推广的绿色节俭新范式。
更重要的是,这种转变意味着城市办赛的逻辑发生了根本性变革,即办赛不再仅仅是为了“办一场会”,而是要与“兴业”“惠民”相结合,让办赛成为推动城市精细化治理、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的契机。
贯彻这一逻辑,十五运会的举办有望为城市发展留下长久红利。
赛事筹备过程中,场馆改造带动了周边街区美化、绿化提升、照明优化等一系列城市品质工程,让“办赛”与“营城”无缝衔接。
粤港澳三地通过跨境赛事规则衔接、“港车北上”政策优化,以赛事为纽带深化了区域融合,为产业协同发展开辟新空间。
所有改造场馆赛后全面向公众开放,变身市民健身公园、运动跑道,让赛事资源成功转化为全民共享的公共福利。而舞龙、舞狮等岭南特色项目的引入,则让体育盛会成为传统文化传播与全民健身普及的平台,真正实现“全民全运,全运惠民”……
不止办赛,更在兴城,这种“赛事搭台、城市唱戏、民众受益”的模式,让全运会的价值超越了竞技本身,成为滋养城市长远发展的源头活水。
变“大兴土木”为“精修内功”,十五运会的场馆实践不仅是办赛模式的创新,更是发展理念的升级。
事实将证明,大型赛事成功与否,并不单纯由建筑的华丽与投资的规模所决定,而尤在于资源利用效率的高低以及公众是否有更多获得感。
以内涵式发展为核心,兼顾“办赛”“兴业”“惠民”的全新思路,打破了全球近40年来“大拆大建办大赛”的刻板印象,也为我国城镇化进入存量时代的城市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这份宝贵的“全运经验”,必将为未来大型赛事承办与城市高质量发展提供深刻启示。
编辑:张子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