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厕所标识成为“智力测验”

南都N视频APP · 南都快评
原创2025-11-20 03:08

新华社记者在“世界厕所日”前夕走访多地发现,许多商场、酒店、景区的卫生间使用抽象几何图形、极简线条作为性别标识,让本该一目了然的性别指示变成了一道需要琢磨的谜题。

设计的本质是解决问题而非制造问题。一个好的公共设施标识,首要功能是清晰传达信息,让使用者在最短时间内获得准确指引。而时下却有越来越多的商场、酒店、景区用“创意”取代清晰、用“格调”替代实用,让人不得不怀疑,这些设计究竟是为谁服务?是为了满足使用者的需求,还是为了彰显设计者的才华?是为了解决大众的实际困难,还是为了迎合所谓“高级感”的审美标准?

不少市民吐槽,路遇此类“高级”厕所,常会“愣几秒”,或需“折返确认”。从从容容游刃有余进“对”厕所这一诉求,在某些公共设计那里反而成了奢望。那些热衷用抽象符号展现艺术修养,用极简风格体现国际范的设计师忘记了一个最基本的道理:公共设施的设计不是艺术品的创作,它首先要对得起“公共”二字,要让所有人——无论年龄、文化背景、教育程度都能无障碍地使用。

这种设计逻辑的失衡,也许同当下流行的网红思维不无关系。在社交媒体时代,许多商业空间不再仅仅是提供服务的场所,更是吸引流量、制造话题的舞台。一个有“设计感”的卫生间标识,可能会被拍照上传,成为品牌调性的展示窗口。在这样的逻辑下,标识的传播价值被放大了,它的基本功能,即指引如厕反而被弱化了。公共设施逐渐被赋予了超出其本身的符号意义,从服务工具异化为营销道具。

问题的严重性还在于,这种“为设计而设计”的做法,实际上是在用小众的审美标准定义大众的公共服务。那些需要仔细辨认、需要文化解码才能理解的标识,对年轻、受过良好教育、经常出入时尚场所的人群来说,或许增加了趣味性,但对于老年人、儿童、外来务工者、残障人士等群体而言,这就是实实在在的使用障碍。当一位老人面对抽象的几何图形不知所措时,当一个内急的孩子因为看不懂标识而焦急时,所谓的设计感就成了一种不公平的门槛,将一部分人排除在便利之外。

包容性设计的缺失,暴露的是公共服务理念的偏差。真正好的公共设计,应该是就手好用,同时是“隐形”的——让人在使用时感觉不到它的存在,却又准确得到了需要的信息。不是没有审美追求,而是把审美建立在功能完善的基础之上,把个性表达融入清晰指引之中,不是让使用者来适应设计,而是让设计去贴近使用者。

值得欣慰的是,一些商场已经开始根据顾客反馈进行整改,增加中文标注,采用标准图形。这说明问题并非无解,关键在于设计师和城市管理者是否愿意倾听使用者的声音,是否真正把以人为本落到实处。

公共卫生间的标识虽小,却是检验城市文明程度的一面镜子。它考验的不仅是设计水平,更是管理者的公共服务意识和人文关怀。当我们谈论城市精细化管理时,不应该只盯着宏大的市政工程,而应该关注这些最细微处的体验。因为,对于每一个外出时内急的市民来说,一个清晰的标识就是最实在的尊重、最温暖的善意。□ 果冻

编辑:张子庆

南都N视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