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标杆传文脉,“潮学”可以更“潮”

南都N视频APP · 南都快评
原创2025-11-26 23:57

《潮学集成》发布会暨第二届潮学奖颁奖仪式近日在暨南大学隆重举行。活动以潮学研究成果展示与学术交流为核心,汇聚海内外潮学研究领域专家学者、相关单位代表,旨在系统梳理潮学研究脉络,表彰优秀学术成果,推动潮州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地域文化研究与文明传承注入新活力。

潮州文化,是中华文化这棵参天大树在岭南海滨结出的一枚硕果。

作为中原文化南迁后在粤东地区与海洋文明交融共生的独特结晶,潮州文化既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又不乏鲜明的文化个性。无论是以木雕、刺绣为代表的精妙绝伦的潮汕工艺,韵味悠长的潮州戏曲,享誉中外的潮汕美食,还是韩愈治潮的人文影响,以及深入潮人血脉的经商传统,潮州文化的魅力均已显现无遗。

正因为潮州文化的这种特质,如果建立“潮州学”,系统研究潮州地区独特的历史文化与族群精神,探究其文化形成、海外传播与社会变迁,则不仅有助于保护地方文化根脉,更能深化对中国地域文化多样性的认知,更好地理解全球化背景下的人口迁徙与文化融合,从而将潮州文化从地方性研究的层面提升为具有全球视野的专门学科,其价值不言而喻。

令人欣喜的是,今天“潮州学”和“徽学”“敦煌学”一样,俨然已成显学。

潮州学之立,始于前贤,成于众志。

早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饶宗颐先生等前贤就已开始大声疾呼倡导研究潮州文化,而且拿出了丰硕的成果;1993年12月,在香港中文大学召开的“首届潮州学国际研讨会”上,饶宗颐先生发表了著名的学术性演讲《潮州学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性——何以要建立“潮州学”》,树起了潮学研究的大旗;同年年底,饶先生及诸多专家商定,将“潮州学”简称为“潮学”。

在前辈学者那里,“潮学”之立理应扎根本土,也应居高望远。

基于潮州文化的历史延续性,潮学的建立,其首要意义便是为中华文化保存一份珍贵的基因库,为我们追溯民族精神的源头提供鲜活的样本。

然而,研究潮州,绝非仅仅是“为乡邦立言”,潮学的魅力也远不止于“保存”,更在于“创造”。

身为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节点,潮州将中原的农耕文明与百越的土著文化乃至海外贸易带来的异域元素熔于一炉,锻造出了精细、务实、团结、敢拼的“潮人精神”。这种精神,继而驱动潮州人在世界各地建立起了庞大的商业网络和文化社群。

从这个角度,潮学又天然是一门国际性的学问,不论是研究华人移民史、跨文化交流史,还是洞察全球化进程中中华文明的韧性,均可从中找到突破口。

《潮学集成》的出版宛如树立了一个学术标杆,恰是对饶宗颐等前贤学术理想的最好回应,也是多方协力、共护文脉的生动见证。

第二届潮学奖的颁奖,同样是潮学研究领域的一件大事,因为表彰优秀学术成果是对研究者的肯定,更是对潮学研究“薪火相传”的期许。

本届的获奖成果,既延续了潮学“重实证、重传承”的学术传统,又展现了“跨学科、国际化”的研究新趋势。这充分说明,潮学研究不是“故纸堆里的死知识”,而是能够贴近现实需求的“活学问”。

潮江奔涌,文脉不息。随着《潮学集成》的出版,潮学大旗下必将汇聚更多有志之士,助推潮学成果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潮学”可以更“潮”,潮州菜、工夫茶、潮剧等不应只是乡愁的具象,也可以是融入现代生活、走向国际市场的时尚IP。

编辑:张子庆

南都N视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