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广州市全面开展电动自行车专项治理行动,在重点路口路段推行电动自行车轻微违法“三选一”教育劝导措施,违法驾驶人可在“抄写法律法规”“观看教育视频”“文明执勤体验”中任选一项完成。截至目前,已实施教育劝导4.2万宗,上述三项措施分别完成12205宗、21550宗、8222宗,部分重点路口路段通行秩序得到明显改善。
2024年12月30日起,《广州市电动自行车管理规定》正式实施。针对不戴头盔、闯红灯、逆行、不按车道行驶、醉酒驾驶等交通违法行为,该规定明确要求由交警部门依法责令改正,处警告或者五十元以上二百元以下罚款。经常骑“电鸡”的人很快便发现,不遵守交通规则要付出代价,很容易被罚款。一个值得注意的数据是,2024年广州交警设置了上百个“电鸡”交通违法行为抓拍取证点,而今年以来,这个数据总体来说呈现增长态势,9月新增25个点位,11月新增120个点位,抓拍点越来越多。另外,在抓拍点设置方面也展现出灵活性,比如抓拍的违法行为类型有所不同,在广州大桥北往南上桥位等47个点位,新增“未在非机动车道行驶”“未佩戴头盔”抓拍。
不难看出交警部门的治理思路:既强化治理,追求实质效果,又注重弹性,避免执法力度过大。广州交警多次强调,“处罚不是目的,而是为了强化规则意识,筑牢安全出行防线”。可以想象,如果像对待机动车那样,广泛设置抓拍点,结果肯定就是被抓拍的违法现象急剧上升,很多人被罚款。在当前这个阶段,对各类违法行为一律施以“重刑”显然并不合适,而且从效果上看,也未必能起到强化规则意识的作用。而灵活设置抓拍点,尤其对重点路段强化抓拍,更容易得到认可和理解,能逐渐引导大家遵守交通规则,以最小的成本实现较好的治理效果。
“电鸡”这种交通工具,定位在机动车和非机动车之间,类似无牌、假牌、改装、超标、闯红灯、闯桥隧、逆行等严重违法行为,当然应该一律严查。除此之外,现实中还有大量的轻微违法行为,其危害性相对较小,对违法人采取劝导教育措施,就是一种充满弹性且富有成效的治理手段。从舆论的反馈看,外界对于这种策略较为认可,其背后深层次的社会情绪在于:一方面,民众对于“电鸡”乱象早有不满,强化治理的声音一直很强烈;另一方面,“电鸡”本身也是很多人的代步工具,尤其在快递、外卖等行业被广泛使用,与民生息息相关,治理过程必须谨慎把握尺度。
治理“电鸡”的诸多措施一直受到广泛关注,看似微不足道的“电鸡”,牵涉人群极广,影响生活方方面面。治理过程必须慢慢摸索,眼下对轻微违法行为采取教育劝导措施,无疑是一种理性且恰当的应对。这是以往治理思路的延续——治理“电鸡”乱象,不能一刀切,更不能一罚了之,需要一点耐心和同理心,当然也需要足够的智慧。
编辑:张子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