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烧正名Char Siu,不仅是一个菜名的胜利

南都N视频APP · 南都快评
原创2025-11-26 23:57

近日,广州市委外办正式发布《广州市公共场所英文标识译写规范》(2025 版)(以下简称《规范》),对城市公共标识的英文翻译进行系统性升级。这份规范涵盖市政交通、文旅娱乐、餐饮住宿等九大领域,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经典粤菜翻译有了“官方认证”:叉烧保留其原译名Char Siu,馄饨译作Wonton。文件发布后迅速登上热搜,一些市民称赞“终于不用看到四不像的奇怪译名了”。

说起中译英的“神操作”,网络上流传的案例足以编成一部爆笑合集。四喜丸子曾被译成“Four glad meat balls”(四个高兴的肉团),醉蟹变成“Drunk crab”(喝高了的螃蟹)。公共标识也常有离谱案例,如“小心地滑”译成“slip carefully”(请小心翼翼地滑倒)。在对外开放不断深化的今天,这些“神翻译”不仅影响外国游客的体验,也折损了城市形象和营商环境。

“神翻译”为何屡见不鲜?首先当然是语言能力和文化理解的缺失。中餐菜名往往融合了原材料、烹饪方法、历史典故、人名地名等多重信息,形成了独特的命名方式,简单的字面直译必然导致谬误。其次是长期以来缺乏权威、统一的译写规范,各地各行其是,甚至同一城市内部标准不一。以北京地铁站名翻译为例,2021年新开通的地铁11号线将“站”从Station改为汉语拼音Zhan,一度引发不少市民质疑,实际上,当外国游客拿着Che Zhan的拼音向路人问路时,中国老百姓能直接听懂并指路,而如果只说Station,未必人人都能理解。这种做法恰恰是为了提高沟通效率。

从“意译”到“音译”的转变,是文化自信的体现。过去我们翻译中国菜名时,总是急于解释,如叉烧译为BBQ Pork,试图用西方概念套用中国美食,背后是一种迎合心态。如今保留Char Siu这个粤语发音,传达出的核心信息是“请世界通过原本的名字来认识我们”。当一个词汇以音译形式直接进入对方语言,说明这种文化已经具备了定义权和输出能力。这种转变体现了文化主体性的回归——从此不再单向度地向外界解释“这是什么”,而是自信地告诉世界“这就是我们”。

值得关注的是,广州此次规范特别保留了粤菜的粤语发音,体现了对岭南本土文化生态的尊重与呵护。方言不仅是沟通工具,更是地方文化的活化石,承载着独特的历史记忆和生活方式。保留Char Siu这个发音,就是在昭示世人,这不仅是中国菜,更是老广的味道。

《规范》的出台意味着“书同文”的标准化,这对于市政交通、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领域至关重要。但另一方面,在餐饮等商业领域,如何在遵循规范与保留个性之间找到平衡,是一门艺术。广州此次针对“陶陶居”等百年老店,提出了“拼音全称+英文属性”的公式(Tao Tao Ju Restaurant),既保证了“功能性”(让外国人知道这是个餐厅,避免误解),又保留了“审美性”(记住了品牌名)。归根结底,好的公共政策需要在“硬约束”与“软空间”之间找到平衡。对于涉及安全、指引的公共标识,必须有避免歧义的硬规范;而对于承载文化记忆的商业符号,则应给予保留特色的软空间。让外国人先“敢吃”(看懂菜单),再“爱吃”(记住文化),这或许才是“Char Siu”转正带给我们的最大启示。□ 吕德为

编辑:张子庆

南都N视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