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消费品供需适配性,企业要发挥主动性

南都N视频APP · 南都快评
原创2025-11-27 23:33

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文化和旅游部、中国人民银行和市场监管总局近日联合印发《关于增强消费品供需适配性进一步促进消费的实施方案》。《方案》提出,到2027年,消费品供给结构明显优化,形成3个万亿级消费领域和10个千亿级消费热点,打造一批富有文化内涵、享誉全球的高品质消费品。

随着居民消费需求从“有没有”向“好不好”转变,当下我国消费市场正迎来前所未有的新局,传统供给与新兴需求之间的错配问题也因此日益突出。

一方面,居民消费需求呈现多元化、品质化、个性化趋势,绿色健康、智能便捷、文化体验等新型消费需求蓬勃兴起;另一方面,部分行业仍存在低端产能过剩、高端供给不足的现象,制约着消费潜力的释放。

增强供需适配性,就是要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让生产端精准对接消费端。

在近日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工信部有关负责人对此作了通俗易懂的解释:“老百姓想要什么、喜欢什么,政策就引导鼓励企业琢磨什么、生产什么,以便广大消费者能买到称心如意的东西、享受到无微不至的服务,有利于企业生产的产品适销对路、优质优价。”

增强供需适配性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它不仅关乎企业能否将产品顺利卖出去,减少无效供给,更关系到整个经济循环的畅通与活力,有助于通过优质供给创造新需求,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进而推动产业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型。

《方案》紧盯“适配性”,可谓抓住了畅通经济循环的“牛鼻子”。

针对当前一些结构性矛盾,又着眼培育增长动能,《方案》关注绿色产品扩容、农村消费品提质等存量升级领域,也聚焦人工智能终端、智能网联汽车等增量赛道,既强调精准匹配婴童、老年、青年等不同人群需求,也注重场景创新对消费的赋能作用。这种全方位、多层次的政策设计,既体现了对市场规律的尊重,也凸显了政策引导的精准性,为后续消费市场升级提供了坚实保障。

推动政策落地见效,需聚焦“存量优化”与“增量创造”双向发力,挖掘消费增长的双重空间。

在“存量优化”方面,推动传统消费品提质升级是当下要务。应加快安全、性能、绿色等标准更新,完善认证体系,让优质产品获得市场认可;鼓励企业通过柔性生产、模块化制造等模式,实现从“批量生产”到“精准适配”的转变。

在“增量创造”方面,必须勇于开拓新赛道,培育新的增长点。

首要任务是加快布局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智能家居、人工智能终端等新领域,不仅要打造百个标志性产品,更要建设一批可体验、可推广的新产品首用场景样板,让消费者“看得见、摸得着、用得好”,从而培育新的消费习惯。

其次,应积极拓展多元兴趣消费供给,支持户外运动装备、潮玩、手办、宠物经济、数字艺术品等细分市场发展,精准匹配Z世代等新兴消费群体的需求,不断创造新的消费热点。

增强消费品供需适配性是深刻的产业变革,这就决定了企业始终是这场变革的主角。

从企业角度,转换思维是当务之急,谁能尽快从过去“我生产什么,消费者就买什么”的陈旧观念中走出,转而以用户为中心,变为“消费者想要什么,我就生产什么”,并以强大产品力和优质售后服务赢得消费者认同,谁就能抢占市场先机。

编辑:张子庆

南都N视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