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绝“流量劫持”,争抢用户不能不讲武德

南都N视频APP · 南都快评
原创2025-11-27 23:32

11月26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在深圳对手机和手机应用平台企业开展反不正当竞争合规指导。市场监管总局通报了手机行业不正当竞争典型案例并指出,作为数字经济关键组成部分,手机和手机应用领域当前非理性竞争问题较为突出。部分企业利用技术、数据、平台规则等优势实施流量劫持、强制跳转、恶意不兼容等不正当竞争行为,损害其他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扰乱市场公平竞争秩序。

何为流量劫持?例如,通过第三方平台下载应用时,一些手机系统会打着安全的旗号,或要求用户输入密码以增加操作门槛,或滥用“安全提示”误导用户,或直接将用户强制跳转、引流到手机自带的应用商店。诸如此类利用他人合法网络产品或服务作为“入口”,将用户“劫持”到自己运营的产品中的行为,就是流量劫持。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在用户从PC端向移动互联网转移的过程中,手机第三方应用商店曾广受欢迎。其中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很多手机厂商自身的应用商店还未建设成熟;二是第三方应用商店较高的应用丰富度和功能创新能力等,带来了较好的用户体验。但随着技术发展,一些手机厂商借着掌握底层手机操作系统的技术优势,提高了用户对第三方应用商店的使用门槛,甚至对用户在第三方应用商店的下载和安装行为进行拦截和强制跳转等,流量劫持现象也就相应产生进而愈演愈烈。

流量劫持已成为应用软件消费中不可忽视的普遍问题。消费者出于对安全或便利的考量,多会转向使用手机自带的应用商店。而这背后潜藏的不正当竞争行为,不仅严重破坏用户体验、侵犯用户的选择权和知情权,以非常规竞争手段挤压其他经营者的生存和利润空间,同样也会导致相关技术创新和发展速度放缓,最终危害的是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

2022年3月17日,在对反不正当竞争法的司法解释中,最高人民法院明确,“未经其他经营者和用户同意而直接发生的目标跳转”,应当认定为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定的“强制进行目标跳转”,流量劫持自此有了具体的司法认定标准;今年10月15日,新修订的反不正当竞争法正式施行,围绕数字经济进一步细化非理性、不正当竞争行为认定标准,强制跳转、恶意卸载等也被提及。可见,企业对流量和注意力的竞争,同样要受到法律的强约束。

互联网技术和商业模式更新发展迅速,新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和现象很难彻底避免。因此,除了强化监管和执法外,此次主管部门向相关企业开展合规指导,也有助于从根源上强化企业对有关政策的理解,是督促企业遵守法律和商业道德、形成共识的一种长远之策。这也向市场传递了一个明确信号,在数字经济时代,利用自身技术手段或优势,损害其他经营者和消费者合法权益,是破坏市场公平竞争的违法行为,必将受到法律的规制。

编辑:张子庆

南都N视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