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今年计划建设碧道300公里,打造“一涌两河”精品碧道

南方都市报APP • 一号楼
原创2021-04-29 20:26

碧道.jpg

广州市碧道评估工作新闻发布会现场。梁炜培摄

南都讯 记者钟丽婷 实习生刘安琪 钟梓悦 4月29日,在广州市新闻中心举行2021年广州市碧道评估工作新闻发布会(2021年总第55场)。广州市水务局、海珠区水务局、黄埔区水务局、从化区水务局、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介绍广州市碧道建设概况以及评估情况。 

广州市水务局一级调研员(市管)、市河长办专职副主任贺成伟介绍,截至目前,全市建成碧道530公里,其中海珠湿地碧道、增江碧道、蕉门河碧道被水利部评为全国“美丽河湖、幸福河湖”。2021年,广州市计划建设碧道300公里,并重点策划建设“一涌两河”(黄埔涌、花地河、流溪河)精品碧道和水上运动设施。

目前,广州已建成全市第一条共同缔造碧道——鸭洞河碧道,第一条生态修复碧道——海珠湿地碧道,第一条水岸共治碧道——增江碧道,第一条产城融合碧道——蕉门河碧道,第一条乡村振兴碧道——大源支流碧道等。美丽碧道已经成为人民美好生活去处。如阅江路碧道、荔枝湾碧道等地已成为市民游玩打卡的网红景点。 

根据规划,下一步广州将以碧道沿线历史文化、生态资源、交通条件等为基础,串联一批最能体现“广州味道”的优质亲水空间,重点策划建设“一涌两河”(黄埔涌、花地河、流溪河)精品碧道和水上运动设施,建设精品珠江,进一步焕发云山珠水、吉祥花城的无穷魅力。


海珠:

阅江路碧道二期拟7月开放

会上,海珠区水务局副局长黄牧村介绍,目前海珠区已建成碧道55公里。其中,阅江路碧道属都市型碧道,西起华南大桥、东至琶洲北涌,全长2.6公里,分为两期建设,一期已向公众开放,二期计划于今年7月份建成开放。阅江路碧道一期受到了市民群众的高度赞誉,为省、市碧道建设提供了“海珠样板”。

黄牧村称,阅江路碧道以产城融合为目标、数字经济为依托,持续为琶洲地区的生产、生活注入生态活力、创新活力,产生强大的“碧道经济效应”。沿线汇聚了以广交会为代表的高端会展区、以琶醍为代表的休闲娱乐区、以香格里拉酒店为代表的高端酒店区,腾讯、阿里巴巴、小米等互联网总部企业,广州互联网法院、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广东省实验室等项目纷纷选择在此安家。

此外,党建引领也是阅江路碧道建设的主要特色和经验做法,在沿线节点打造党群服务“红色平台”——新时代驿站,积极推行以党群服务为核心,以生态保护、基层治理、政务服务、智能健康等为支撑的多元联动党建工作模式。

 

从化:

碧道+特色小镇共同发力

从化区水务局副局长李雄伟表示,接下来从化区的碧道建设将紧紧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打造碧水清流的安澜水系,对鳌头、温泉、吕田镇等仍存在防洪排涝短板区域,通过拓宽河道、疏浚清障、护脚护岸等工程措施,切实提升防洪排涝能力。

同时,深化实施特色小镇战略。以水为魂、以水引流,助力优化特色小镇网状特色空间布局。与特色小镇建设深度融合,水域岸线并治,深挖人文内涵。持之以恒探索更加灵活的政、村、企三方共建共治共享合作模式,解决碧道后期养护问题,做精品碧道、特色碧道,与特色小镇共同发力带动盘活乡村“沉睡”资源。

此外,从化将串珠成链打造滨水经济产业带。以碧道为脉络,串联周边产业,构建宜居宜业宜游滨水游憩网络。助力穗北红色文化产业带、流溪·三里、艾米稻香小镇、新开花谷等产业平台的打造,将碧道建设成为美丽乡村和美丽水经济的“助推器”。

 

黄埔:

标图建库,对每一个排污口溯源

黄埔区水务局局长桂红艳介绍,黄埔区以碧道建设作为黑臭河涌治理升级版,坚持源头治理、溯源排查。对沿河排污口进行排查并标图建库,对每一个排污口进行溯源,查出问题,制定相应的治理方案,流域内200多个问题排口全部得到整治,无污水排出。同时,对流域内的“散乱污”企业进行全面整治,出动了近万人次,摸查建筑物约1.5万栋,清除“散乱污”企业300多间。

未来,黄埔区将统筹考虑全区84条河涌水系、20座水库、6个雨洪调蓄湖,深度挖掘黄埔海丝、黄埔军校等历史人文记忆,结合科技创新、产城融合等黄埔区特色创新元素,以“三脉一湾”碧道系统,由北向南串连成线,促进知识城、科学城、黄埔港、生物岛“四区四中心”产业互联、景观互融。

 

“一区一特,一河一策”

实现碧道建设因地制宜

广州既有山清水秀的自然风光,也有老城区、城中村,碧道建设如何才能因地制宜?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副总工李红宝称,规划上要坚持一区一特、总体把控。依托广州依山、沿江、滨海的“云山珠水”格局,构建北部山水、中部现代、南部水乡三片区多节点碧道格局。

此外,结合各区水系布局、自然禀赋、历史文化打造一区一特,如越秀区重点串联水岸历史文化资源,感知千年古城历史;海珠区重点建设环岛碧道,构建城央环岛生活圈;南沙区重点修复自然海岸带,完善外江堤防,建设海湾碧道公园。

设计层面上,对全市骨干碧道和各区重点水系开展一河一策设计。如阅江路碧道设计时主要串联周边水博苑、会展公园等特色节点,增加防洪、治涝、海绵、治水等科普展示点,以线串点、服务好会展区、互联网聚集区、总部商务区的功能需求;增江碧道建设时优先解决两岸山体滑坡问题和水鸟生境保育,从而塑造了极具特色的水鸟碧道和立体碧道。

编辑:钟丽婷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