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故客户电话被多次推销保险,保险公司称暑期工干的并致歉

南方都市报APP • 奥一新闻
原创2021-07-16 12:41

近日,广州的蔡女士向奥一新闻报料称,其丈夫曾先生于去年1月意外身亡,此前购买的某排名前三的国有大型寿险公司广州分公司的保险,也于同年理赔完成。奇怪的是,自曾先生去世后,不时有自称该保险公司的推销人员拨打曾先生手机号码,向蔡女士推销保险产品。但是,记者联系该寿险公司时,其先是表示非公司员工所为,事后又查明系公司的暑期工使用已离职员工的电话号码所为,保险公司承认管理、服务等存在漏洞,并表示对蔡女士造成的伤害表示歉意,双方最终达成和解。已故客户电话被多次推销保险,保险公司称暑期工干的并致歉(2)263.png

该保险已于去年12月已理赔完成

被销售骚扰的亡者电话

据蔡女士称,曾先生生前电话目前由她使用。曾先生去世之后的每个季度,都会有自称某保险公司的推销电话打至该号码上来,截至目前已是第5次。蔡女士回忆道,此前的推销电话并非同个号码,有的是广州市内座机号,也有的是个人手机号码。

7月5日,蔡女士再次接到推销电话,便随即拨打了该保险公司客服电话投诉,要求对方停止骚扰并向其道歉。客服承诺将于两个工作日内派专人与蔡女士联系。7月9日早上,蔡女士再次拨打客服热线询问进展,客服又称官方会在三个工作日内答复。

已故客户电话被多次推销保险,保险公司称暑期工干的并致歉(2)516.png

蔡女士通讯记录

“我重复地向电话那方说明丈夫已离世且已理赔结束、重复地回忆变故,请求对方不要再打扰我的生活……”蔡女士向记者表示,每一次的来电都将其推进无限的痛苦回忆中,是对其心理、精神上的再次伤害。

7月7日,记者就此事向该保险公司广东分公司求证,对方称公司方多次拨打蔡女士反映的推销号码,均无法取得联系;同时公司方在员工登记号码中查无此号,初步核实非公司业务员所为。

“谁在拨打我的电话?”

既然非该公司业务员所为,那为何每次的推销电话都是推荐该公司的产品呢?

在蔡女士看来,拨打电话的人员无非有两种可能,一是该公司的业务员,二是与其合作的第三方推销员。向已离世客户推销产品,公司是否对客户家属缺乏基本的人文关怀?对离世客户的信息处理流程是否存在漏洞?抑或是有泄露客户信息的可能性?

针对蔡女士的质疑,该保险公司广东省分公司的品牌经理王经理称这可能是一个以“推销产品”为幌子的电信诈骗行为,对方之所以多次推销该公司的产品,极有可能是此前就掌握了曾先生的具体资料,得知他曾购买公司产品,因而以其熟悉的产品来博取信任。

针对信息保护及处理的问题,王经理向记者表示,公司十分重视客户信息的保护工作,对已离世客户的信息也有相应的处理方式。“公司方面怀疑是离职员工贩卖客户资料致信息外流,且曾先生的信息很大可能是在其在世或理赔完成前便已被泄露。”王经理表示。

但是,当记者以保险购买者的身份添加拨打蔡女士电话的号码所对应的微信号时,对方却向记者确认自己是该保险公司的业务员,且向记者发来公司定位邀请面聊。经记者核实,发来的定位是该公司在广州市天河区的办公地址。这些“骚扰电话”,真的会如王经理所言般是诈骗电话吗?

已故客户电话被多次推销保险,保险公司称暑期工干的并致歉(2)1225.png

记者与推销号码对应微信号聊天

已故客户电话被多次推销保险,保险公司称暑期工干的并致歉(2)1242.png

该公司位于广州天河区的办公场所

7月12日记者致电王经理,希望对该情况作进一步了解,对方称公司内部需再次调查、核实该人员的身份。

保险公司承认管理漏洞并致歉

13日,该保险公司致电记者称,确认推销号码持有者姚某曾是公司业务员,但已于2018年12月离职。而后该号码又给了目前公司的暑期工使用,由于在递交资料的时候没有仔细审核,所以导致已故保险人丈夫曾先生的名单依旧在列。

7月15日,在奥一新闻记者的见证下,该保险公司向蔡女士承认公司内部在信息更新与管理、客服热线服务水平等方面存在一定的漏洞承诺将进行自省并整改;同时针对该事件对蔡女士造成的伤害表示歉意。至此,双方达成和解。

险企代理人队伍素质亟需提高

曾几何时,险企为了获取更多的保险订单,对于保险人员进行粗放式管理,保险人才队伍因为缺乏培训和自身素质有限等原因,素质也参差不齐。

回看近些年我国保险代理人的增速,便不难理解这种急速扩张产生的影响。从2015年保险从业资格考试的取消降低了保险销售人员准入门槛,保险销售人员数量出现井喷。再到2015、2016、2017年分别增长146万、186万和150万人,保险代理人总规模在2017年突破800万,直到2018年趋于稳定。

但是大规模人员涌入的同时,由于保险代理人的待遇直接与销售成绩挂钩,衡量尺度较为单一,人员流动性也很大。LIMRA与中再寿险联合发布《中国保险代理人渠道调查报告·2019》显示,与美国个人寿险代理人平均约6年的从业年限相比,我国参与调研公司中在册代理人的平均服务年限仅为1.57年。

但是近两年,一系列清晰的监管政策让行业发展逐步明朗,寿险头部企业也带头进行改革。从去年12月银保监会发布的对发展独立个人保险代理人的规范,到今年4月,银保监会办公厅发布《关于深入开展人身保险市场乱象治理专项工作的通知》,严厉打击销售虚假失当、人员虚假失信、数据虚假失真、管理虚设失控等行为。2021年实施的《保险代理人监管规定》,也让呼吁多年的代理人改革再启幕,市场循序渐进逐步向好。

但是像王经理等业内人士看来,保险公司与内部员工签订所谓的保密协议更像是一纸君子协议,遵守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自律,尤其对于离职员工而言,与公司签订的合约、协议已难以对其产生有效约束力,所以离职员工也有可能导致客户信息的泄露。

一方面,此前粗放管理残留下来的行业问题依旧存在着影响,亟需业内各企业妥善处置。另一方面,如何制订相应的法律法规对离职员工的客户信息保密行为进行约束都值得深思。在保险代理人加速“减员”的大背景下,建立好高素质代理人队伍、更有效地管理代理人队伍,靠自我驱动去提升服务水平,是每个保险行业参与者都需要面对的问题。

奥一新闻见习记者 李欢

记者 麦妙钿

编辑:麦妙钿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