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百年沧桑巨变,校园也在见证着历史。
广东,作为中国近现代革命的策源地,拥有光荣革命传统和厚重红色文化——红色校园,见证着广东红色革命历史,烙刻着广东红色记忆,更传承着南粤红色基因。
循百年建党路,探红色校园根。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广东省教育厅联合南方都市报、N视频推出系列节目《红色校探》。
寻找广东校园中的红色文化印记,让学生真正了解身边的红色历史,为红色校园文化赋予新时代内涵。
第二期,我们走进广州市八一实验学校。
“传承红色革命精神,以军旅文化育时代新人”。广州市八一实验学校是一所诞生于人民军队母体的学校,它的前身是由东北民主联军于1948年在哈尔滨创办的“东北民主联军南岗干部子弟学校”,后来随着解放战争胜利的步伐南下到广州,历经十二次易名、九迁校址,历尽艰辛,贯穿了中华南北大地。最后,于2001年正式定名为八一实验学校。这所学校千折百回的发展历程,正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从胜利走向胜利的真实写照。
如今,学校已经有70余年的历史,它不仅见证了祖国那段峥嵘岁月,同时也孕育了毛泽东的女儿李敏、罗荣桓的儿子罗东进、陶铸的女儿陶斯亮、叶剑英的女儿叶向真等优秀的革命后代们。
树高千尺总有根,江河万里也有源。广州市八一实验学校从战火硝烟中的简陋艰辛,成长为如今的现代壮丽,离不开革命前辈们的苦心经营与精心耕耘,也离不开红色军旅文化的熏陶与孕育。12月初,南都记者随着现任校长申东红和学生们的脚步,实地探访这所学校里的红色故事。
罗荣桓夫人创校,九迁校址十二次易名
整洁舒适安全的校区。
在广州市八一实验学校的校门前,林月琴像矗立在绿植丛中,这是学校的标志性雕塑。“广州市八一实验学校是一所具有光荣历史和传统的学校,我们的首任校长是林月琴同志。”现任校长申东红介绍道。
林月琴是中国十大元帅罗荣桓元帅的夫人,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5年参加长征,在长征途中,她担任妇女工兵营的营长,肩负着运送弹药、粮草等繁重的人力运输任务。1948年辽沈战役前夕,为妥善安排从各战场及苏联归来的一些高级指挥将领及烈士子女的教育问题,林月琴毅然挑起了办学的重担,“东北民主联军南岗干部子弟学校”在松花江旁诞生,这就是“八一”学校的前身。
作为一所承载着70余年光荣历史的学校,广州市八一实验学校具有浓厚的军旅文化气息。在烽火硝烟的浪涛中,学校九次迁校址,十二次易校名,随着解放军的脚步辗转东北、天津、汉口、广州等地,见证了一段段峥嵘的历史。
走进校史馆,入口处墙上的学校迁移示意图颇为醒目。红色讲解员、五年(3)班的韦子馨向南都记者介绍,1949年,学校南迁至刚刚解放的古城天津,易名为“第四野战军干部子弟学校”,随后学校迁往武汉汉口上滑坡,改名为“中南军区兼第四野战军干部子弟学校”。1950年,学校再次随着全国解放的步伐南下广州。
322位老红军签名的军旗成“镇馆之宝”
陈列室内,同学在背诵校史,桌上的军旗有322位老红军的签名。
从校门前的第一任校长林月琴的雕像,到校园的英雄广场,元帅将军的画像长廊,校史室……在校园建设中,广州市八一实验学校的每一面墙,每一个角落,每一处风景,无不蕴含着学校鲜活的红色历史。通过打造红色景观,营造红色氛围,培育“红色基因”。透过环境感化和文化熏陶,学生一入校门,浸润在红色历史之中,油然而生自豪感和使命感。
在广州市八一实验学校校史馆内,有一件“镇馆之宝”——一面军旗。巨大的玻璃展柜里,一面有着322位老红军签名的军旗格外夺目,这件“宝物”,满载着“八一”学子的历史故事与红色印记。
来自初三(1)班的讲解员余安宸负责介绍这面军旗背后的故事,在介绍之前,他特别介绍了一位“八一”的优秀校友——梁宁宁。“梁宁宁不是将帅之子,只是一名普通老红军的后代,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当上了中国运载火箭学院的高级工程师。”
余安宸接着讲述这面军旗的故事:“梁宁宁在花甲之年骑上自行年,带着这面特制的印有红一、红二、红四及红二十五方面军字样的军旗,重走长征之路。他沿路收集了322 位老红军的签名。据资料介绍,梁宁宁共用了7个月时间,走遍了7省109个县,才收集到这些签名,其中获中央授勋一级红星勋章的老红军有112位,当时年过百岁的就有4位。如今,这面军旗上签过名的老红军大多都已不在人世,这面军旗成为弥足珍贵的历史见证。”
红色文化、军旅文化融入课堂内外
学生们在上主题为“共筑中国梦”的班会课。
“文化对人潜移默化的影响是润物细无声的,因此学校打造了以红色文化景观为主体的校园,让孩子走进学校后就能感受到浓厚的红色文化氛围,这对孩子的影响是绵长持续的。”申东红校长如是说。
作为一所以人民军队为母体的学校,广州市八一实验学校依托丰富的革命传统教育资源,打造军旅文化育人的办学特色,成功实现了“特色教育典范、优质人才摇篮”的发展目标,建校70余年来,为新中国的建设培养了诸多将军及一大批栋梁之材。学校先后被评定为“全国国防教育示范学校”“全国少年军校示范学校”等光荣称号。学校以少年军校作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军人品质、军人作风、奋斗精神。
学校经常开展丰富的红色教育活动。申东红校长举例说,如本学期举办的军旅文化艺术节,时长为三个月,涵盖一系列红色文化活动,给孩子搭建一个多元的发展平台,让孩子们展现才艺。
课堂是育人的主阵地,红色文化教育还要落实到课堂上。申东红说,学校老师有意识地把红色文化融入到教学内容中,如语文学科的红色征文评比、历史学科的口述历史比赛或采访党员活动、政治学科的时政小论文、体育学科的军事趣味运动会等。学校设有科技节,学生可以在科技节上展示军事小科技。
红色文化教育是多途径的,除了校内的红色教育,学校还注重家校协同育人。申东红校长告诉南都记者,学校经常邀请老校友、革命后代等人来到学校,给学生讲述革命故事。学生家长、共建单位南部战区、校友会等作为学校红色教育的资源库,全面参与到学校的红色教育中。
统筹:李阳 尹来 陈成效 游曼妮
采写:南都记者 叶斯茗 孙小鹏 实习生 陈乐颖 曾晓茵
摄影:南都记者 钟锐钧
视频:蔡一万 詹晓赞 实习生 叶颖峰 设计: 张博
编辑:游曼妮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南都校探
循百年建党路,探红色校园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