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苏,今天早上吃了什么好吃的?”
“烩面!”小苏高声答道。
恒生医院康复医学科一病区史晓轶主任带着团队常规查房时,欣慰地看着眼前发生的这一幕。6个月前,这位叫小苏(化名)的患者,来医院的那一天,浑身插满管子,不能经口进食,只能依赖鼻胃肠管滴入营养液维持生命……
一场重病,他失去了说话和吞咽的能力
2021年12月30日,刚下班不久的小苏,被人发现倒在了宿舍里。呼叫无反应、四肢不能活动、大小便失禁……很快,他被送往就近的医院急救。
经过层层检查,被诊断为“静脉窦出血破入脑室、蛛网膜下腔出血”,并分别行了“颅内血管取栓术+静脉窦取栓术+溶栓术”、“气管切开术”。
术后经过积极治疗,小苏的意识逐渐清晰,能识人,但四肢活动受限,不能言语,不能自主吞咽,这对于只有26岁的他来说,无疑是天塌下来一般的打击。
小苏远在河南的父母,抛下手头的一切来到深圳照顾他。很快年迈的父母就发现,虽然脑出血手术成功了,生命体征平稳了,但手术后的小苏每天只能从鼻胃肠管“吃”一点肠内营养液保证基本营养,看着一天天瘦下去的儿子,小苏父母心痛不已。
小苏妈妈说,“我儿子从小就喜欢吃,得了这场大病,要是不能从嘴巴吃饭,以后可怎么办?”话还没说完,夫妻俩就抱头痛哭。
个性化治疗方案助力患者,重启“百味”人生
小苏父母经过多方打听,了解到深圳恒生医院康复医学科一病区有专业的吞咽康复团队和精准的治疗手段,已帮助过许多有吞咽障碍患者成功恢复吞咽功能。抱着殷殷期望,2022年1月29日,小苏一家三口来到了恒生医院康复医学科一病区。
入院第一天,小苏情绪低落,身上插满了各种管子:鼻胃肠管、气管套管、导尿管、十二指肠管……仅四肢可轻微活动。康复医学科一病区史晓轶主任详细诊查评估,患者为颅内静脉窦血栓(直窦)并右侧基底节出血破入脑室,外院行介入取栓治疗,现身上留置管道多,情绪低沉,要着重从营养、护理、吞咽、言语、肢体运动功能方面综合入手,加强患者的膀胱功能训练,同时患者情绪低沉,需加强心理疏导。
康复医学科史晓轶主任为小苏查体
入院第二天,小苏就顺利拔除尿管和十二指肠管。身上的管道一下子少了2条,家属满是惊喜,看到了一丝希望。
康复一区医护团队给小苏做了专业吞咽功能评估,发现吞咽有误吸,不能经口进食,呼吸功能差,自主咳嗽及清嗓功能差。根据小苏的病情,史晓轶主任带领团队给他制定了个性化的吞咽功能障碍康复治疗方案。
“小苏的吞咽问题主要集中在口腔期和咽期,表现出食物不能咀嚼,不能下咽,尤其是稀流质饮食反复呛咳,造成肺部感染。所以我们主要强化口颜面肌肉训练,如拉舌头,咬牙练习;针对口腔感觉差,咽反射减退的问题,我们予以口腔感觉刺激训练,如冰刺激,电刺激等等;针对食物残留在口腔不能完全咽下的情况,我们强化了咽反射训练,如刺激咽部反射区,清嗓子训练。”史晓轶主任介绍道。随着小苏口腔感觉,肌力的逐渐恢复,科室给小苏实行摄食训练,然后逐渐调整食物的性状,他的进食能力一天天进步,直到没有发生呛咳。
△食物口腔期
△食物咽期
经过30多天辛苦而难熬的康复训练,医生团队通过专业的吞咽评估,小苏已经满足经口进食条件,可以拔除胃管,经口进食了,这个消息让小苏和父母兴奋不已。没多久,小苏身上的管道全部去除了,还能独立行走及独自上下楼梯,生活也基本实现自理。
△医护团队给小苏做吞咽功能评估
入院短短3个月,小苏得到了全面康复,也顺利实现了从只能靠肠内营养液维持生命到“吃嘛嘛香”的蜕变,在病区,大家每天都能看到小苏康复后欢快的身影。苏爸爸说:“我们最开始的心情忐忑不安,只希望孩子的吞咽、言语功能能够好转起来,真的很感激医务人员!”出院之前,小苏一家特意送来了三面感谢锦旗。
患者及家属为史晓轶医护团队送来锦旗
史晓轶主任表示,吞咽是人体最复杂的躯体反射之一,正常人每天平均进行的有效吞咽2000余次,100多块肌肉参与。这一复杂动作的完成可以分为5个期:包括认知期、准备期、口腔期、咽期和食管期,各期良好的协同运动才能完成一个有效的吞咽。
据统计,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发生率高达47%。若吞咽功能未得到良好的改善,可导致严重的营养不良;因吞咽障碍导致误吸,反流,进而引起吸入性肺炎、肺部感染等,可直接导致住院时间延长甚至危及生命,所以吞咽功能康复是卒中后康复中非常关键的一个方面。
来源:深圳恒生医院
编辑:曾美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