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季迎眼科门诊小高峰 科技利剑直指近视高发“作怪”因素

南方都市报APP • 健闻
原创2023-03-03 10:57

“开学季,眼科医院的诊室迎来了学生就诊小高峰。大部分是因为近视问题。”近日,有眼科医生向南都记者提及。

2月以来,全国各地的中小学校先后迎来“开学季”,与此同时,各大医院的眼科门诊亦迎来“视力检查潮”“配镜潮”。

不可忽视的是,当前,我国儿童青少年近视呈现出高发、低龄化趋势。根据2020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近视专项调查结果,2020年我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为52.7%;其中6岁儿童为14.3%,小学生为35.6%,初中生为71.1%,高中生为80.5%,且呈逐年上升态势。

青少年近视不可逆转是不争的事实,在不可逆的情况下,怎么在防和控方面“下功夫”?哪些因素导致近视率居高不下且上升很快?眼科专家对此研判,做好近视防控,要解决的不仅仅是科学问题,还需推动产业瓶颈的突破及视光学人才培育、创新成果转化等多领域发展。

孩子近视防控的第一道防线在家庭

“近视防控是系统工程,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环境,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才是孩子近视防控的守门人,一定要守住第一道防线。”爱尔眼科医院集团湖南省区视光及小儿眼科学组组长、湖南省视光协会副会长,李晓柠博士长期致力于孩子的弱视训练和心理研究。

家长是孩子近视防控的“守门人”这一独特理念是由爱尔眼科首先提出。这一理念来自于爱尔眼科开展近视防控中的“5P模式”,包含Prevention预防为先、Prediction科学预测、Process流程标准化及个性化、Platform平台支撑、Parents家长守护五个维度。

当前最为迫切的是解决大众认知的问题,科普是行之有效的抓手,科学研究与科学普及是科技工作的一体两翼。

“青少年近视防控问题政府高度重视,社会积极参与,大众该怎么行动呢?”世界卫生组织(WHO)屈光不正防控全球专家组成员、国际近视眼研究学会(IMI)中国大使、湖南爱尔眼视光研究所副所长蓝卫忠教授指出。

基于此,爱尔眼科充分发挥自身临床优势,通过数据采集和大数据挖掘,运用灵活机制让产学研转化不断提速,形成了“来自临床——反哺临床”的科技创新良性循环。

如何让孩子和家长们破除认知误区,掌握科学护眼知识?运用丰富的临床资源,爱尔眼科联动旗下30个省区600多家医院,建设各类科普基地达400余家。同时,自主研发科普视频、书籍和小程序等产品,出版《让孩子远离近视》《养宠物、爱化妆小心眼睛有螨虫?》等优秀科普作品。

除此之外,还成立了首批由22名从事视光小儿眼科研究方向的博士组成的爱尔眼科“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博士宣讲团”,携手北京北艺儿童艺术团倾情打造大型儿童舞台剧《瞳梦国奇旅》,开创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科普新亮点。

儿童近视高发是哪些因素在“作怪”?

青少年近视防控是国家高度关注的社会问题,国家已经把这项工作作为一项系统工程进行全面部署,政府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纷纷采取行动。

“青少年近视不可逆转是不争的事实,在不可逆的情况下,怎么在‘防’和‘控’上面下功夫?造成近视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哪些因素导致居高不下且上升很快?”全国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专家宣讲团成员、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眼视光学组副组长、湖南爱尔眼视光研究所所长杨智宽教授说,“这些不仅是科学问题,也是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解决好这些问题才是视光研究所的己任。”

他同时讲道:“抓规律是建立对事物认知的关键。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用眼行为习惯是影响近视的关键因素,学校、家庭、社会是管理近视防控的主要方面,用眼光照、时长、距离是近视形成的核心科学问题。以上这些问题既可以说是眼视光研究所明确的研究目标,也是研究布局的重要依据。”

换言之,要立足于找到近视背后的这些“症结”,才能有的放矢地采取“防”的措施和“控”的手段,遏制住上升的态势。

“哲学可以很好地指导科学研究,眼视光研究所首先要在方法论上领先,才能在科学领域占优。从哲学中找到对的研究方法启示,从实践中悟出有用的真知。扎扎实实地从源头做起,我们用了12年的时间。”杨智宽教授感叹到。

早在2016年,爱尔眼科自主研发,全球首款近视防控智能可穿戴设备“云夹”面世。它被认为是首款针对青少年近视防控的监测设备。依托“云夹”作为关键技术设备,爱尔眼科于2018年启动了全球首个由中国研究团队主导的全球16个国家参与的近视眼大数据多中心研究项目。这也是首个近视防控领域规模最大、参与国家最多、覆盖人群最广的临床大数据队列研究。

爱尔眼科医院集团全球总裁李力表示:“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非常紧迫,但目前世面上关于近视防控的有效手段和产品具有非常大的局限性,其根源在于缺乏核心的科研成果支撑,我们迫切需要高附加值的专利、结构合理的梯次型人才队伍来改善这一现状。从源头做起,眼视光研究所巧妙地用活了‘客观材料掌握——总结分析——得出结论——结果运用’这一调查研究的基本方法,结合信息技术中的‘数据采集——数据分析——数据挖掘’逻辑,在眼视光科学研究和产业领域闯出了一条路子。”

补短板 眼视光人才培育迫在眉睫

目前市场依然存在巨大的眼视光人才需求。

为破解眼视光人才短缺瓶颈,爱尔眼科通过实施“优才计划” “湘江计划” “光子计划”等人才培养计划,制订了视光师的培训课程和考核标准,累计培养视光师4000余名,开创中国眼科专业高层次人才继续教育培养模式。

在科教研领域,爱尔眼科联合中南大学,成立中南大学爱尔眼科学院,之后相继与武汉大学、暨南大学、安徽医科大学、天津大学、四川大学、河南大学、西北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等十余所国内知名院校建立校企战略合作关系,携手培养眼科专业医疗人才。中南大学爱尔眼科学院培养眼科硕士博士300余名,湖北爱尔眼视光学院培养和在培眼视光专业人才600余名,为科学研究和产业发展注入了强劲的活力。

“我是一名中南大学爱尔眼科学院毕业的博士,现在也是在爱尔眼科内部成长起来的一名临床医生,同时还是杨智宽教授团队的一名科研骨干。我会在临床和科研之间来回穿梭,每一天的时间都不够用,虽忙碌但很充实。忙碌是我自己的选择,也是为了让自己变得更优秀。”温龙波博士介绍自己时带着满满的自信,在眼视光研究所类似温博士这样的医教研一体化人才不胜枚举。

在杨智宽教授的带领下,眼视光研究所的人才培养获得了各级各部门的高度肯定,2021年获湖南省政府授予“湖南爱尔近视眼诊疗技术创新创业团队”。蓝卫忠教授先后获得湖南省杰出青年基金、企业“创新达人”等荣誉,李晓柠博士被认定为长沙市D类人才,刘洪博士获CSC-DAAD 博士后奖学金赴德深造,温龙波博士以团队骨干身份入选中华医学会眼视光学组科技创新团队奖,武浩然博士当选九三学社湖南省医药卫生专业委员会委员等。

经过十多年的磨砺,爱尔眼视光研究所拥有湖南省眼视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南省国际科技创新合作基地、眼健康湖南省科普基地、湖南省专家工作站、湖南省眼视光学会服务站等多个省部级创新平台。

链接国际 推动创新成果转化

眼视光研究所正在成为一个开放创新的国际化平台,一批国际顶尖科学家的加盟加速带动了研究所团队的成长和学科进步。

据不完全梳理,英国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医学院国际声誉部负责人、眼免疫实验室主任徐和平教授于2017年加盟爱尔眼科,徐和平教授专注于运用国外的先进经验和技术,促进带动国内疑难眼病诊疗的新方法、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培养立志于眼科基础和临床研究的青年学者。

“我们要利用集团国际化的通道,捕捉最新的成果信息,学科布局要与国际同步,人才培养要国内外联手,团队组建要开放合作。在转化利用国外最新成果的同时,我们的最新成果也要走出去。”正如杨智宽所长在谈到眼视光研究所未来规划时所述,爱尔的优秀科技人才在国际舞台已经亮相,他希望以后在国际眼科舞台上处处都有爱尔的身影。

通过着力全球化布局,爱尔眼科实现了产业布局国际化、资本市场国际化、资源利用国际化,眼视光研究所在知识国际化、学科布局国际化、人才培养国际化、团队组建国际化以及成果转化利用国际化。

除此以外,在国际合作上,作为全球最大的眼科医疗连锁机构,爱尔眼科具备强劲的国际市场链接能力,吸引了一大批顶尖医疗设备和药品、材料供应商,并与之结成了紧密合作关系。

利用这一优势,眼视光研究所与一批国际顶尖视光研发机构和知名企业建立起科技合作关系,包括建立联合研发中心和开展国际合作项目。与澳大利亚华柏恩视觉研究所(Brien Holden Vision Institute)合作建立了“爱尔-华柏恩近视眼临床研究中心”,与西班牙VOPTICA公司(VOPTICA S.L.)联合开展“广域眼底屈光像差检测仪研发”项目,与新加坡眼科研究所(Singapore Eye Research Institute)共同开展“成人高度近视队列研究”项目等等。

凭借自身雄厚实力,爱尔眼科正式接棒获得2024年第19届世界近视眼大会的主办权。“让一切的实干与创新,成为爱尔发展的源头活水。”爱尔眼科医院集团董事长陈邦提出,爱尔眼科始终坚持“创新驱动、科技爱尔”的战略理念,以文化引领,以科技赋能,始终聚焦眼科医疗行业发展新趋势,不断创新突破眼科医疗技术,着力构建“1+8+N”的眼科医疗服务网络,助力提升我国整体的眼科医疗能力。

采写:南都记者 伍月明 

编辑:伍月明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