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重点实验室如何重组?专访周忠和:应回归基础研究定位

南方都市报APP • 察时局
原创2023-03-06 18:21
微信图片_20230220182145.jpg

两会●高见

过去一年,伴随国产科幻影视剧的热播,一个群体进入大众视野中——科学顾问。2022年暑期档,电影《独行月球》上映,这是国产科幻电影首次明确出现“科学顾问”角色。之后引发高度关注的《三体》和《流浪地球2》,更多科学顾问从世界观建构、概设图设计等多方面为剧组提供科学支撑。

如何让科学和影视的双向奔赴更精彩?2023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理事长周忠和在接受南都采访时表示,当前我国科学顾问尚未形成完整行业规范,科学家和影视从业者跨界对话也有较大难度。他建议,形成相对规范的可向市场推广的科学顾问服务合同,减少科学顾问参与影视创作的后顾之忧。

作为连任三届的全国政协委员,周忠和连续多年关注科学领域的热点话题。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构建新型举国体制,组建国家实验室,分批推进全国重点实验室重组。”周忠和表示,今年两会,他还带来一份《关于进一步明确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定位的提案》。

他认为,国家重点实验室原本以基础研究为重点,但重组过程中一些实验室出现急功近利的倾向,背离了重组的初衷。周忠和认为不能一味强调需求而忽视基础前沿。此外,要适当提升国重规模,尽可能覆盖不同学科领域,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一起,构筑中国基础科学研究的最坚强保障。

周忠和.jpg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理事长周忠和。

谈科学顾问群体参与影视创作

尚未形成完整行业规范,鼓励科技人员以学术休假等方式开展顾问工作

南都:您此次提案中提到了促进“科影融合”,为什么关注这个话题?

周忠和:简单介绍下背景。2020年,国家电影局、中国科协印发《关于促进科幻电影发展的若干意见》,业界称之为“科幻十条”。同年,中国科普作家协会成立了科学与影视融合专委会。

2021年,国家电影局发布《“十四五”中国电影发展规划》,明确提出“扶持科幻电影创作生产”,“推动提高国产科幻电影创作水平”。按照“科幻十条”要求,由国家电影局、中国科协牵头,教育部、科技部等单位有关部门参加,建立了促进科幻电影发展联系机制,推动成立了“科幻电影科学顾问库”,聘请了航空航天、天文与物理等领域专家为科幻电影剧本创作、影片拍摄等提供专业咨询、技术支持、科学把关等服务。

南都:你在提案中提到,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对部分科学顾问进行了调研,发现了哪些问题?

周忠和:我们梳理后发现,首先,影视界和科技界对科学顾问的认知尚未形成普遍共识。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受保密、沟通成本等因素影响,科学家常常处于被动咨询状态,随时接受剧组需求,配合完成解疑释惑工作。科学顾问作为一种全新的工作,参与科幻影视创作尚未形成完整的行业规范,对双方的权益、责任,包括时间、任务、流程等进行明确约定。

此外,影视界和科技界跨界对话有较大难度。部分科学顾问反映,在和影视界尤其是编剧、导演、道具等人员的沟通过程中,双方的知识背景、思维方式以及科学素质等存在巨大差异,导致沟通与高质量对话存在较大鸿沟。影视界以文科生为主,懂科学且想象力丰富的电影人才少之又少。同时,科学家当中具备较高文艺素养、懂影视创作、知识面广、且能和剧组人员进行即时无障碍对话的也不多。

我们还发现,科学家有时参与科幻影视创作存在现实困难。和科普讲座、科普文章写作等科普工作相比,科学顾问参与科幻影视创作需要投入的时间更多,工作周期更长,对反馈的及时性要求更高,一定程度上和科研工作形成冲突。此外,也有科学顾问担心领导同事等对其产生不务正业、偏离主业等负面评价。

南都:让科学顾问更好赋能中国科幻影视发展,你有何建议?

周忠和:我认为首先要引导建立服务体系,推动科学顾问规范发展,共同商议明确科学顾问的权责利,梳理科学顾问服务可能存在的问题和风险,形成相对规范的可向市场推广的科学顾问服务合同,促进科学顾问健康可持续发展。

当然,我们也要做好支持保障,减少科学顾问参与影视创作的后顾之忧。从社会层面看,鼓励更多科技工作者参与科幻影视创作,推动科学共同体支持开展科学顾问工作。建议中国科学院等单位先行探索制定政策,从单位层面鼓励支持科技工作者以学术休假等方式,在一定时间内集中精力做好科学服务。

谈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

需进一步明确国重重组定位,“不能为重组而重组”

南都: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构建新型举国体制,组建国家实验室,分批推进全国重点实验室重组。”我们注意到您今年带来一份《关于进一步明确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定位的提案》,为什么关注国家重点室的重组定位问题?

周忠和:自2018年底开始,国家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国重”)重组,重组后的国重将改名为“全国重点实验室”,以便更好区别于目前正在建设中的“国家实验室”。

据统计,截至 2020 年底,我国已经建成 的522 个国重中,以基础研究为重点的学科类国重有263个,成了从事基础科学的研究人员最为熟悉的国家品牌之一。国重的重组定位离不开与国家实验室差异化的定位,准确的定位事关其今后的长远健康发展。

南都:在你的观察和了解中,当前国重重组过程中出现哪些问题?

周忠和:国重重组的目的,本意是在保持基础研究总体向好局面,强化基础研究在引领未来产业技术变革上的核心战略作用,为国家中长期发展提供更有力的科技支撑。

然而在国重重组的实际操作过程中,存在“为重组而重组”的现象,给广大科技人员,特别是从事基础研究的科技人员、以及一线管理人员带来困扰。

例如,如何平衡科技前沿与国家需求?强调国家需求的同时,如何保持基础研究自身的特点?究竟是聚焦国家需求背后的科学与技术问题,还是直接面向具体的需求?学科类国重如何与企业类国重以及有关部委的700余家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类研发基地(如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区分定位?

据我了解,一些管理部门的领导往往过分强调实验室究竟能够几年内解决什么样的需求问题。重组的压力之下,许多实验室要么削弱基础,要么搞拼盘、甚至打招呼,这样的导向显然与原本以基础研究为重点的国重定位并不相符。

南都:您有哪些建议?

周忠和:我认为需要明确基础研究定位,不能一味强调需求而忽视基础前沿;即使对那些有较强需求背景的实验室,也要明确全国重点实验室要重视的是国家需求背后的科学与技术问题。

此外,要适当提升国重规模,尽可能覆盖不同学科领域(尤其是现有优势学科和冷门学科),从而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一起,构筑中国基础科学研究的最坚强保障。例如,重组后中国科学院的国重应当增加到150个左右;同时,重要学科领域的实验室不应该片面追求独此一家,这样做不利于相近实验室之间保持适度的竞争。

此外,我们还要避免不同类型国重评价的“一刀切”现象。不同实验室占据了创新链上游到下游的诸多环节,因学科差异,它们研究重点各有侧重,在规模、组成等方面也各有不同。

我想强调的一点是,不能狭隘理解国家需求。信息、人工智能、能源、资源、环境健康等等都是国家需求,但诸如中华民族起源、国民科学素质提升等的工作也不应被忽视,而且还要重视科技与人文学科之间的交叉领域。

 

南都两会报道组出品

策划:程姝雯 潘珊菊 蒋琳

统筹:梁建忠

采写:南都记者 王凡 发自北京

编辑:梁建忠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2023全景看两会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