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吃!超加工食品成为炎性肠病重要诱因之一

南方都市报APP • 健闻
原创2023-04-20 19:23

薯片、火腿、蛋糕、冰激凌......提起这些食物想必年轻的你或许觉得香甜可口,爱吃放不下,却不想这些都是超加工食品,已成为炎性肠病的重要诱因之一。在近日由雀巢健康科学主办、以“科学营领 长久守护”为主题的第9届营养论坛上,专家指出,炎性肠病的高发人群大都正值青壮年,儿童也会患病,建议大家要引起重视。

何为超加工食品?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组病因及发病机制均未完全阐明并反复发作的胃肠道慢性炎症性疾病,主要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及克罗恩病,常高发于青壮年时期,难以治愈,致残率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

IBD的发病与高脂肪、高蛋白和高糖饮食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会上专家展示的研究成果显示,对106.84万名患者跟踪研究,超加工的食品成为克罗恩病的重要诱因之一。数据显示,长期食用超加工食品,会增加罹患克罗恩病的风险。

据悉,所谓超加工食品,即在已经加工的食品基础上再加工的食品,这类食品通常高糖、高脂、高热量,还含有稳定剂、抗氧化剂、防腐剂等食品添加剂,比如常见的有薯片、蛋挞、培根、火腿、蛋糕、冰激凌、雪糕等。以往不少研究已经表明,薯片、软饮料、快餐食品、蛋糕等超加工食品含有大量添加的不健康成分,如糖、盐、脂肪、人造色素和防腐剂,与心脏病、代谢综合征和肥胖的风险增加有关。随着国人饮食习惯、生活节奏的改变,既往在中国罕见的IBD发病率呈快速增长趋势,并成为我国消化系统常见的疑难病症之一。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预测数据,我国2025年IBD患者将突破150万人。

WechatIMG2780.jpeg

ESPGHAN前任主席RaananShamir教授

对于这些患者的治疗,ESPGHAN前任主席RaananShamir教授介绍道,全肠内营养已经是治疗克罗恩病的一线治疗方案。与会专家一致认为,规范化的营养干预可以帮助患儿改善营养状况,疾病治疗和预后,并且可降低患儿的治疗和住院费用。而肠内营养是首选,要根据患儿的肠道功能,能量和营养需求特点为其选择合适的途径和配方。雀巢健康科学大中华大区总裁顾欣鑫透露,雀巢健康科学已经通过跨境电商平台引入专门针对IBD的特医食品配方Modulen® IBD,用于满足5岁及以上患有克罗恩病的儿童营养需求,该特医食品在海外已被证明可诱导缓解、促进黏膜愈合并减少炎症,改善儿童营养状况和生活质量。

WechatIMG2763.jpeg

雀巢健康科学大中华大区总裁顾欣鑫

婴幼儿牛奶蛋白过敏 营养专家教你如何应对

婴幼儿出现牛奶蛋白过敏是很多家长关心和焦虑的问题。本届论坛虽涵盖多个儿科营养治疗领域,但首先在儿科营养管理及治疗方面需求最广泛的,就是婴幼儿牛奶蛋白过敏(CMPA)。包括Anna Nowak-Wegrzyn教授,广州妇女儿童医疗中心龚四堂教授等国内外多位专家就婴幼儿牛奶蛋白过敏话题进行了探讨。专家们认为,牛奶蛋白过敏患儿应进行分级诊疗,考虑到大部分对牛奶蛋白过敏的孩子处于轻中度过敏,可使用深度水解配方进行干预,而重度牛奶蛋白过敏可使用氨基酸配方。母乳低聚糖(HMO)作为母乳中第一大免疫活性营养物质,在构建宝宝肠道微生态平衡中起着重要作用。在过敏预防方面,早期引入多种食物过敏原,有助于减少婴幼儿以后未来发生食物过敏的几率。

WechatIMG2782.jpeg

近年来,营养治疗的观念越来越受到重视,去年国家卫健委发布了《临床营养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将临床营养服务能力纳入临床营养质控管理和等级医院评审考核指标。今年两会,作为临床营养主要载体,特医食品议题再次受到广泛关注,对特医类食品提出进一步建立分类分级管理体系、大力发展标准化建设的要求。

蔡威.jpeg

论坛主席、中国营养学会副理事长、中国营养学会医用食品与营养支持分会主任委员蔡威教授

论坛主席、中国营养学会副理事长、中国营养学会医用食品与营养支持分会主任委员蔡威教授介绍,特医食品就是医学用途的食品,是有在疾病状态下使用,既然是医学用途,不是每一个食品商店都能买的,必须在营养师和医生的指导下使用,不可以随便使用。蔡威认为,目前中国在特医食品领域中1岁以下婴幼儿的产品品种比较多,但1岁以上、包括成人的产品,和国外相比差距较大,目前绝大多数产品靠进口,国产比例非常小。在国外,患者只要住院,特医食品作为治疗的一部分,医疗商业保险是覆盖的,但在我国,医保还不能覆盖。“作为专家,我们希望一方面国外好的产品能够早点进来、即刻满足患者的需求,同时建议政府也要鼓励国内企业去研发特医食品,如果能够实现大比例国产,就可以把整个特医食品的价格降下来,让更多老百姓能够受惠于特医食品。” 蔡威认为未来特医食品理论上应该是可以做到医保覆盖,因为它是治疗的一部分,“这也是我们未来要努力的方向。”

采写:南都记者 曾文琼

实习生:许颖慧

编辑:曾文琼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