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春早,高质量发展的号角声中,南粤大地呈现出生机勃勃的繁忙景象。广东是经济大省,也是民营经济大省,广大民营企业是助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
今年以来,广东省委、省政府部署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以下简称“百千万工程”),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向更高水平和更高质量迈进。
近日,广东省工商联组织发起首场“媒眼睇粤企·高质量发展进行时”主题采访活动,实地走访云浮、佛山、东莞、深圳等地的民营企业。了解企业如何立足自身优势助力“百千万工程”建设,在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浪潮中奋勇争先。
从输血到造血
社会企业助力乡村振兴
在今年3月,火遍全网的“村BA”篮球赛让贵州的山村再次走进人们视野,让人津津乐道的除了比赛氛围,还有接地气的决赛奖品,台江鲤吻香米、三穗麻鸭,以及碧桂园对口帮扶的台江鲟鱼。
产业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础和关键。2020年底,随着贵州台江县成功脱贫摘帽,乡村振兴也成了当地发展的新命题。在粤黔协作指引下,2021年9月,碧桂园与黔东南州人民政府签订合作框架协议,立足台江县山好水好的基础,引入鲟鱼产业资源,以三产融合为驱动,构建台江县鲟鱼三产融合示范园,打好产业基础,延伸产业链条,扩大产业相关就业,带动村民致富。
产业振兴是碧桂园黔东南乡村振兴工作的重要发力点。项目部负责人介绍,“经过集团多次实地考察和专家研讨,认为台江县水温较为恒定,适宜鲟鳇鱼养殖。”为了更好地落地产业,集团更先后组织了乡村振兴内部研讨会和对口帮扶贵州台江鱼产业落地筹备会。
据介绍,项目一期占地面积220亩,建设养殖区、生态净化池、育苗车间、鱼子酱加工车间、鱼肉制品加工车间等。其中养殖区面积约140亩,合计102个鱼池,年存栏量约2000吨。目前养殖区建设完成,养殖测试有序推进,带动近300名农户就业,发放劳务报酬近150万元。
台江县鲟鳇鱼三产融合产业园一期示范项目试运营放鱼仪式。受访者供图
结合当前千亿产值的预制菜市场与健康食品市场正在蓬勃发展,国强公益基金会旗下社会企业碧乡公司已率先推出的“食机已道”预制菜,以“鲟鱼”为主要原料,研发4大系列,包括鲟鱼烤鱼、鲟鱼水饺等16款产品,并陆续投入市场试水,其中,2022年鲟鱼预制菜销售额达230万元。
从输血到造血,碧桂园结合项目的特点,创新性实施社会企业参与乡村振兴,通过市场化、商业化模式为乡村振兴项目提供服务,社会企业所得利润按股权比例返还用于支持公益项目,形成“自我造血”能力,并实现可持续、可复制。
针对贵州的鲟鱼产业,公司成立了社会企业千鲟公司,以鲟鱼产业打造以养殖生产、加工、观光、科普、营销五位一体的鲟鱼产业格局,为社会提供养殖+生物技术研究及应用综合解决方案。通过该平台,进一步帮助乡村农产品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
据介绍,在去年国庆前夕,碧桂园、国强公益基金会通过举办“黔货进社区”消费帮扶活动,将鲟鱼产品、黄金百香果等贵州好物从田间地头送到城市的社区餐桌。让鲟鱼“游”出大山的方式也日趋多样化,除了预制菜,碧桂园还在佛山顺德开设了鲟鱼餐厅,从培育-养殖-销售让乡村振兴工作形成完整的闭环。截至2022年底,全渠道销售额达381.2万。
台江县鲟鳇鱼三产融合产业园一期示范项目试运营放鱼现场。受访者供图
碧桂园自2018年全面启动精准扶贫乡村振兴工作,从那时起便明确了方向,不仅要助力脱贫攻坚,还要助力乡村振兴。在探索可持续、可复制、可造血的乡村振兴模式过程中,碧桂园也总结出了“1+5+N”的帮扶思路,其中“1”是指坚持党建引领,“5”是指聚焦五大振兴,“N”是指帮助乡村落地能持续产生效益的若干产业模块。
立足“百千万工程”建设未来,碧桂园方便表示,将继续把乡村振兴作为主业之一,长期持续做下去,积极开展探索以产业振兴为重要途径的产业帮扶模式,把乡村的资源优势有效转化为发展优势,激发农村经济活力,为助力乡村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产业振兴迭代升级
“政企村共建”模式促县域经济壮大
产业模块的效益反哺乡村公用事业,实现乡村振兴可造血、可复制、可持续。立足于自身行业,在云浮市,温氏集团则通过“政企村共建”,探索出产业振兴的另一条发展路径。
每天早晨,广东郁南古龙塘养殖小区内,温氏合作农户卢全林与伙伴有条不紊地走进各自承租的养殖栏舍,查看养殖栏舍内肉鸡生长情况,养殖栏舍外的监控系统实时更新的环境指标数据,帮助卢全林有序地开展喂养工作。
“刚来的时候我什么都不会。现在这栋鸡舍里的5万只鸡,基本一个人就可以搞定。”2020年时,经历过种植砂糖橘失败的卢全林在乡亲的推荐下申请成为温氏合作养鸡户。在技术员的指导下,他逐渐掌握现代养殖技术。经过一年多的养殖合作,卢全林不仅还清了种植砂糖橘所欠下的债务,还成了村里“富有”的村民之一。
资料配图。受访者提供
像卢全林一样通过养殖合作的模式创业成功的案例,在温氏的养殖产业合作版图内比比皆是。由“七户八股”起步的温氏创建40多年来,通过“公司+农户”模式,积极联动广大农户展开畜禽产品的生产。截至目前,温氏在全国拥有400多家控股公司,带动4万多户农户合作养殖,近十年,温氏合作农户养殖收益达700亿元;2022年,户均收入超20万元。
在温氏看来,实现“百千万工程”的关键在于培育壮大县域富民产业,实现县镇村高质量发展。对广东来说,县域发展不充分是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原因,要“补短板”,让县域在“拼经济”浪潮中一马当先、步步领先,把“短板”变成“潜力板”。
在云浮市政府实施的“扶贫长效机制”战略和“赋能强镇兴村”战略的部署下,温氏积极参与、探索政企合作新模式。“公司+农户(或家庭农场)”模式逐步迭代升级,除了“公司+养殖小区+农户”模式,温氏还合作发展了现代产业园区以及“政企村”共建养殖小区等模式。更好地推动农业产业现代化建设。
温氏集团的“公司+农户(或家庭农场)”模式逐步迭代升级,除了“公司+养殖小区+农户”模式,温氏还合作发展了现代产业园区以及“政企村”共建养殖小区等模式。受访者供图
其间,温氏充分发挥“链主企业”的作用,带动产业链上中下游主形成“原料采购-畜禽养殖-屠宰加工-终端销售”贯通的全产业链条,以强镇兴村富民产业牵引县域、镇域经济发展。
据介绍,“政企村共建”的养殖小区由当地政府成立国有投资平台建设而成,引入温氏等龙头企业进行专业化运营,每年获得的固定纯收益用于重点扶持集体经济薄弱村,例如云浮市新兴县,养殖小区获得的收益分红,将主要用在村内公共建设、关爱老人等方面支出。不断配齐的养殖产业链还将持续带动当地就业。
截至目前,温氏已与云浮市16个养殖小区开展“政企村共建”合作,包括肉鸡、肉猪、肉牛养殖小区,并陆续投产。为破解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薄弱难题,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助力乡村振兴贡献智慧和力量。
随着温氏对鲜品与熟食加工市场的深度开拓,对养殖端的要求和需求也会不断提升。未来几年,温氏每年将投入约50亿元到养殖食品产业,持续深化与政府共同推动建立的“政企村”合作模式,助力做强村集体经济收入和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将“带富力量”辐射到更大的范围。
“公司+合作社+农户”
带动当地产业持续稳步发展
身处乡村振兴工作中的民营企业不能只做“村民”和“市民”之间的搬运工。东莞市的合福稻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下称“合福稻”)董事长董斌用实际经历验证了这句话。
2009年,董斌在家人的支持下成立了合福稻,并斥资500多万在辽宁展开种植工作。助农增收的路上,董斌并非一帆风顺。刚开始尝试种植期间,当地农户的小农思想让董斌的投入产出比严重不符,收成的麻布袋里更出现了稻谷夹杂着碎石的情况。南北气候和湿度差异,一度导致大米运到南方后出现大面积腐烂的情况。为了尽可能挽回损失,董斌以低于成本的价格,把仅存的大米当鸡饲料出售。
接二连三的挫折一度让董斌止步,“虽然不是出身农民家庭,但一直心怀土地。”2015年前后,广东围绕精准扶贫,统筹部署各项工作,携手社会各界打赢精准扶贫的攻坚战。在东莞市工商联(总商会)的指导下,董斌积极对接东莞市对口扶贫地区,并投入大量财力、物力、人力,协助对口帮扶地区农户进行有效的种植、培育、包装、设计、运输、销售等工作。
(左一)董斌多次带队前往广东揭阳地区开展农业调研工作,协助当地农户销售各式农产品。受访者提供
随着乡村振兴工作开展,董斌结合当地的产业基础,与广东韶关、云南彝良等地展开合作,建立自己生产种植基地及分公司合作社,以“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带动当地产业持续稳步发展。
让山货下山,走进城镇的千家万户,标准化生产很重要。董斌表示,除了要让农民有种植的积极性,还要让农民有质量种植,在合作社的严格把关下,只有按标准要求种植的农产品,以及达标的农产品才能被收购。为了提高农作物的流转率,董斌通过农副产品加工的方式提高了产品的附加值,同时也为当地创造了就业机会。
以云南彝良县的天麻面为例,当地是全国首个天麻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县,被誉为“天麻之乡”。据了解,在彝良县存在不少农副产品加工厂,由于当地市场需求较小,加工厂的规模往往较小,也导致原材料买不起好价格,有时甚至出现滞销的情况。
2020年,合福稻与彝良县人民政府签订了扶贫车间项目的战略合作协议,加大力度提高当地的水利灌溉水平,与当地联合发展种养业,打造有机农业品牌,进一步促进消费扶贫。
其间,董斌盘活当地的一家面条厂,对生产线进行改造升级,提升面条的品质。通过回收当地种植的天麻,进行二次加工,制作成天麻面,销往全国各地。董斌还聘请了当地的两位大学生担任管理人员,并给予他们一定的合作股份,提高参与的积极性。
(右一)董斌在贵州铜仁开设分公司,致力于培养当地农户,协助当地农业企业进行产品整合销售,实现造血功能。受访者供图
为了发挥公司的专业引领作用,董斌特意在东莞设立消费扶贫展厅及专柜,展销帮扶地区农特产品。“天麻面在东莞非常受欢迎,不时出现卖断货的情况”董斌透露,生产线投产后,原本一天1.5吨的产能翻了十倍,工人的收入也随着提升,并进一步扩大用工需求,为当地40余家贫困户提供了就业机会。
一二产业的成功闭环,让董斌在产业扶贫方面实现了从输血到造血转化。现阶段,公司立足贵州铜仁东西部地区开展人才培养及产业振兴工作,据介绍,目前公司在铜仁设立几家分公司,带动当地大学生参与创业,协助当地销售农产品,使之实现自我造血。随着“百千万工程”的深入实施,未来,合福稻也将通过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持续助力县域特色产业的发展,进一步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并拓展电商等新兴销售渠道,为山货走进千家万户创造更多机会。
聚焦优势单品
品牌赋能创造高价值农产品
山货出山的背后,是一系列标准化生产流程的缩影。
一改过去的小、散、乱发展模式,最大程度地降低成本、提升品质。在百果园集团则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聚焦优势单品,通过打造一系列单品品牌,创造差异、提升溢价,进而实现产品价值和产业高质量发展,提高农户的收入。集团公关部负责人左拉介绍,从种植端开始,百果园便建立和完善标准体系,引导当地农户以高标准、高品质展开种植,进一步推动实现规模化、集约化种植。
陕西的猕猴桃、新疆的哈密瓜……在百果园的门店里,来自全国各地的优选水果让人目不暇接,当中不乏对口扶贫区域的种植成果。
早在2018年,百果园与中国扶贫志愿服务促进会达成“百果百县”战略合作,在全国100个贫困地区选择100个水果品类,发挥产业链及技术优势,采取产销合作、种植基地合作等方式开展果业产业扶贫。
在深圳援疆前方指挥部的支持下,百果园采取“公司+合作社+贫困户”的帮扶模式,从重点采购到建立百果园新疆喀什扶贫基地,贫困农民通过土地流转、参与劳务、订单采购、收益分红,实现脱贫增收。
新疆鄯善县哈密瓜种植现场。受访者供图
据介绍,在上游特约供货合作基地,百果园集团子公司优果联,组建了近百人的专业种植技术研发团队,团队长年驻扎不同水果产地,帮助当地果农提升种植技术,并培养一批懂技术、会经营的职业农民队伍,使其种植水果更加科学化、专业化,以带动发展家庭农场、合作等经营实体,直接或间接助力当地贫困家庭脱贫。
“努力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期的坚持和不断的呼吁。”左拉介绍,如今这些理念和措施正被越来越多的政府、企业和农户群体接纳、认可和推行。未来也将持续发挥“消费端”和“源头端”的两端优势,助力“百千万工程”高质量发展。
南都广州新闻部出品
采写:南都记者 郑雨楠 通讯员 粤联宣
视频:李行 陈杰豪 实习生 陈日权 吴会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编辑:郑雨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