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问医答:儿童误服药物为何越来越多?儿童用药尴尬待解

南方都市报APP • 健闻
原创2023-06-14 16:12
微信图片_20220518194706.jpg


6月1日起,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药学门诊在人民中路儿童院区正式开诊,多名临床药师从线上咨询室来到线下诊室,向市民提供一对一的药学咨询服务。

作为妇儿专科医院的药学门诊,药学服务主要面向什么样的患者?对于已经习惯“有事找医生”的患者来说,药师可以在哪些方面提供更专业的服务?公众平时的儿童居家用药常见的误区有哪些?……近日,南都记者就这些问题,专访了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药学部莫小兰主任药师

微信图片_20230614143053.jpg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药学部莫小兰主任药师。

关于药学门诊

药师不仅是“发药的”

问:为什么要开设药学门诊?

莫小兰:我们在互联网医院上开设药学咨询服务已经有几年了,我们做了一个统计,发现,老百姓的确有很多用药方面问题想咨询,尤其是儿童、孕妇、哺乳期妇女这样的特殊人群,这也是我们妇儿专科医院的主要服务群体。

我们的网上咨询中,儿童患者(家长代为咨询)就占了将近七成,其中大部分是学龄前儿童,其他全部是女性患者。咨询针对的具体药物中,儿科用药占了大部分,有74%,最多的三种是呼吸系统疾病、皮肤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用药,都是儿童常见病的用药范畴。

从统计中我们也看到,大家疑问最多的,主要还是儿童药物的用法用量,尤其是居家常备药的用法用量。比如,家里已经有某种药,医生又给开了一种,家长就会想了解,有没有必要两种同时吃?

现在有不少的患儿家长会关注到部分药物成分的重复、过量问题,像退热药成分对乙酰氨基酚,有一些复方感冒药是有这个成分的,还有一些中成药复合制剂也可能有这个成分,那到底吃哪一种或哪几种?这就需要注意考量药品成分及含量,以避免药物过量。

公众有疑问的第二大方面是药物的适应症,再次是哺乳期用药的问题。这说明大家在涉及孩子的用药方面非常谨慎,有用药咨询需求的是很庞大又很集中的一群人。

微信图片_20230614143143.jpg

6月1日起,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药学门诊在人民中路儿童院区正式开诊。


问:关于药师,其实公众平时接触不多,只在拿药窗口看到过药师,这几年,很多医院在开通药师门诊,药师走到“台前”,是一种新的趋势吗?

莫小兰:关于“药师”,一些公众认为我们就是“发药的”。实际上,在药房开展药品调配、分发工作的是“调剂药师”,而“临床药师”是近二十年来新兴的专业人群,主要提供临床药学服务。可以说,临床药师的出现是医院药学服务不断优化升级的结果,药师的职能从原来主要保障药品供应发展到现在进一步提供高质量的药学服务。

临床药师既要有扎实的药学专业基础,又要熟悉临床医学思维,才能深入临床为医生、患者提供用药辅助决策。临床药师每天审核医嘱、参加查房,在查房中提出用药建议;对重点病人进行用药监护,及时评估用药疗效、不良反应、费用等情况;注意询问和观察患者用药后的情况,了解药物-药物、药物-食物间相互作用,及时发现和预警可能的药品不良反应;另外,某些患者会使用窄治疗范围或有遗传多态性影响的药物,则临床药师可对病人是否需要监测血药浓度或药物基因提出建议,并解读结果,根据分析结果制定或调整给药方案。

比如,我是儿童肾内科的临床药师,难治性肾病综合征患儿通常会使用他克莫司,它是一个治疗窗很窄且受遗传因素影响的药物,我则会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提出血药浓度或药物基因监测的个体化建议来辅助临床决策。

现在国家对于医院临床药师的配备要求是平均每100个床位要有一名临床药师,现在较多医院还没配齐,但在未来,患者对高质量的药学服务需求大增,精准用药是发展趋势,对临床药师的需求也必然会增加,临床药师也将大有可为。

微信图片_20230614144658.jpg

莫小兰在市妇儿医疗中心人民中路儿童院区的药学门诊为患儿进行药学指导。


问:从药师的专业角度来看,哪些患者的用药习惯亟须专业指导?

莫小兰:通常,有以下情况的患者都可以来药学门诊咨询用药问题:1.患有慢性疾病,在不同科室同时治疗的患者,如慢性肾脏病患者等;2.同时服用5种及以上药物;3.正在服用特殊药物患者,包括特殊剂型药物、特殊给药时间药物、需要监测血药浓度或药物基因的药物等;4.需要分剂量服用的婴幼儿患者;5.备孕期、妊娠期与哺乳期妇女;6.怀疑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的患者;7.其他有任何用药问题的患者。

大家听到慢病患者都觉得以老年人为多,实际上,儿童的慢病患者也是不小的群体,比如肾病综合征、幼年特发性关节炎、哮喘、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癫痫等等,这些病往往都需要长期用药、联合用药,我希望可以通过药学门诊来帮助这些慢病患者进行药物重整、药物方案精简、对他们进行专业的用药指导,以帮助他们获得更好疗效、更低风险的治疗。

慢病的孩子用药复杂,有些药治疗窗比较窄,时常面临“吃少了可能没效,吃多了可能中毒”的问题,而大部分的家长都没有形成详细记录、整理每次就诊用药的习惯。实际上,一些儿童慢性病对于整个家庭的影响都非常大,因为孩子除了治病还有生长发育、上学读书等问题,家庭面临的各种挑战都非常大。

在药学门诊,对于这些慢病孩子,我们可以帮他们好好梳理他们的历次用药,形成一份药物档案,给予药学方面的专业指导,以后他再找医生复诊或者中途调整用药,有这样的一份药物档案,不管看哪个医生都会非常有帮助。

另外,目前由于儿童专用的药品很有限,有不少药需要把大剂量的成人药物分成小份给孩子服用,这种情况下,医生处方让使用1/3片甚至1/10片都有可能,如果家长有分药方面的困惑,也可以来药学门诊找药师,这也是我们的专长。

微信图片_20230614145010.jpg

广州市妇儿医疗中心的药学服务从线上走到了线下。


问:用药问题,问药师和问医生有什么区别?一般情况下,公众对医生开的药有疑问的话,可能第一反应是想找医生问清楚。

莫小兰医生有处方权,可以诊断、可以开药。药师没有处方权,主要是帮助患者优化用药方案并进行用药监护(如评估疗效、不良反应、相互作用等)、用药指导等

如果患者拿到医生开的很多药,可以来药学门诊评估一下是否要做药物重整或精简,或者不同医生开的药不知道怎么吃最好,都可以找药师指导。

如果怀疑孩子有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想弄清楚,很适合来问药师。要判断某些症状是不是药品导致的不良反应,是有专业的判断标准的,也是药师必须掌握的专业技能。药品不良反应判断的标准包括五个要点:1. 用药与不良反应事件的出现有无合理的时间关系?2. 反应是否符合该药已知的不良反应类型?3. 停药或减量后,反应是否消失或减轻?4. 再次使用可疑药品是否再次出现同样反应事件?5. 反应事件是否可用合并用药的作用、患者病情进展、其他治疗的影响来解释?这个评价方法,是我们临床药师的必备技能。医生请临床药师会诊的相当一部分需求是评估是否药品不良反应。

另一方面,某些治疗窗比较窄的药物,比如治疗肾病综合征的他克莫司,这些药需要检测血药浓度或药物基因多态性来辅助个体化用药,监测和解读结果就是临床药师的专长。临床药师会从患者服药、护士采血、标本转运、标本检测、药物/药物相互作用、药物/食物相互作用等角度去闭环式评价血药浓度异常的原因,进而提供调整给药方案的建议;或者在给药前监测药物基因多态性,评估患者该给予什么剂量、疗效如何、是否会发生不良反应等,辅助医生进行用药决策。

从专业基础来讲,药师比医生更加注重药物代谢动力学,比如某种药是否能透过血脑屏障?是否能透过关节?在泌尿系统浓度是否更高?是否经肝脏代谢?肝肾功能受损时如何调整剂量?资深的临床药师会根据这些知识为患者选择更为适宜、更为有效、安全的药物和相应的用法用量。

总而言之,临床药师和医生是一个诊疗团队的,医生做诊断、拿出治疗方案,药师对用药方案进行重整、优化,做好疗效、不良反应、费用方面的评估,做好血药浓度、药物基因的检测和解读,在用法、用量、最佳服药时间等方面对于患者进行更专业的指导。

微信图片_20230614150516.png

关于儿童用药安全

儿童误服药物导致严重后果的案例在增加

问:儿童居家用药,主要是哪些情况会引发用药安全的问题?

莫小兰:最主要的还是误服药物导致的问题。家长没有正确地存储药品,孩子可能错误地把药品当糖果吃了。家长还是要提高风险防范意识,把药放到孩子拿不到的地方。一些家长在喂药或自己吃药后,就随手把药放饭桌上、床头柜上,孩子看到、拿到就有可能误服。

有数据显示,80%以上的儿童药物中毒易发生于家中感冒药、精神药物、高血压药是儿童误服的前三大类药物,4岁及以下儿童更易发生药物中毒。

2021年,合理用药国际网络(INRUD)中国中心组临床安全用药组共收到来自全国的儿科人群用药错误2236例,在234例“严重用药错误”中,误服药物上报有16例,其中14例为儿童。在儿童严重用药错误中,误服导致的占比31.11%(14/45)。值得注意的是,儿童误服药物是呈增加趋势的。

在新闻中,我们还看到有1岁小孩因为误服了老人用的降糖药,得了严重的低血糖脑病,成了植物人。在童年中因药致聋的事例更不少见,像过去很火的表演千手观音节目的聋哑女孩,大半都是因药致聋。

就在今年5月,市妇儿中心就接诊了两例误服药物送来抢救的患儿,一个两岁男童误服了半支阿托品眼膏,一个11岁女孩在家里吃了过量的奥氮平及盐酸舍曲林片。

微信图片_20230614150307.png

泡腾片严禁直接口服或含服。


问:儿童居家用药还有哪些常见的误区?

莫小兰很多家长不知道一些特殊剂型如泡腾片、滴鼻剂、喷雾剂等制剂的正确使用方法。比如泡腾片,是要先在水里化开才服用,以前就发生过家长给孩子直接喂泡腾片,导致孩子窒息;又比如创可贴,有家长给孩子缠得太紧,结果导致孩子血液循环不畅、手指前端都坏死了。

家长在给孩子用药时,擅自停药、根据经验用药、自行调整用药剂量、随意地将药溶于牛奶、糖水、饮料和果汁等,也都是常见的用药误区。

实际上,某种药品适不适合用牛奶、果汁送服,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药品说明书也不一定会写这么细,所以,我们总体上还是建议用凉开水或温开水送服,这是最佳的。

家长还要留意药品的失效期,过了有效期的药就不能吃了。

每种药的具体服用方法都有所不同,我们药师正在制作一系列的用药指导视频,期望能对患者用药起到正确的指引。

微信图片_20230614145927.png

口服药物的正确服用方法。


问:儿童专用药太少的问题一直有专家提到,目前状况如何?

莫小兰:公开数据显示,我国3500多种化学药品制剂中,供儿童专用的药品不足60种,90%的药品都没有“儿童版”,多数是成人药的“减量版”,专业的儿科药品制造商仅10余家。可以说,医师与家长在给儿童服药时,常常还是“大小靠掰、剂量靠猜”。

我们曾经遇到过要把一片西地那非分成30份,给患有肺动脉高压的婴儿来服用。这个剂量如何分得准确确实是个难题。儿童专用、适用的药品种类、剂型、规格缺乏,是个全球性的问题,我们国家已经部署相关工作在尽快推进这个事情。

除了剂型,还有包装安全的问题。我们统计了我们医院门诊757个口服和外用药品,其中707个药品没有儿童安全用药包材/装置,占比为93.4%

哪些是对儿童用药比较安全的设计呢?比如压旋盖、拉拔盖和障碍式泡罩包装,在一些常用的儿童药品中能够见到,比如退烧药美林混悬液就是压旋盖,孩子轻易打不开。

但孩子们误服的药往往是家里成年人在吃的药,这些药没有儿童安全用药的设计,如果家长没有把它储藏在孩子拿不到的地方是有误服的可能性的。建议这种安全瓶盖设计广泛应用于感冒类、精神类、心血管类药物等。

采写:南都记者李文 通讯员谭炳科

编辑:李文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