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中学版校服。
“不得以任何方式强制购买校服或捆绑销售”,日前,广东省教育厅就《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校服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面向社会征求意见。征求意见稿提出“允许按照所在学校校服款式、颜色,自行选购、制作校服”,同时“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和学校,通过政府财政采购的方式,为学生免费配发校服”,不得对本地校服生产企业采取地方保护,不得滥用行政权力,妨碍供应商进入本地市场。
一件校服能引发舆论热议,事实上并不难以理解。因为校服所辐射的学生使用群体、出资购买的家长群体以及利益相关的制作、售卖市场,体量足够庞大,而校服消费所涉人群,几乎恒定存在——铁打的校服、流水的家长。各地时不时就出现校服购买的家校纠纷,此番粤版校服管理指导意见公开征求意见,既呼应了广东地区的家长学生,而且也引发了不少地方家长对“别人家校服”的热议。
此番指导意见态度鲜明,提出“实用、耐用、经济”原则,同时对消费方面的痛点明确表态。意见明确学生和家长遵循自愿购买原则,“允许按照所在学校校服款式、颜色,自行选购、制作校服”。
学校定款式、颜色就可以了,家长怎么买、从哪里买,甚至自己制作,这都不是学校有权染指的事情。校服规定不给家长减负,家长也会自我减负。事实上,即便是在一些由学校指定校服购买渠道的地方,为了方便换洗,有的家长通常也会通过网购“高仿”的方式,从而实现学校校服的平替,而价格往往要比指定渠道便宜很多。这种操作的逻辑很简单,中小学生正是长身体的时候,不能让频繁换校服成为家长的负担。
回到广东上述探索,一言以蔽之,实用、耐用、经济的校服,就是不扰民、不给家长增加负担的好校服。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校服采购几成香饽饽,有的学校过分追求奢华、高端,用家长的钱、在学生身上展现学校的所谓国际化,几乎成了某种时髦,在此背后则是家长怨声载道,以及即使有怨言也得忍着。毕竟,为了几件校服去跟学校翻脸,往往被认为不值得、没必要。但也正是在这一件看起来简单的校服背后,却藏匿着教育部门、学校以及校服企业之间的权力寻租、采购黑幕。
正基于此,“深圳校服”屡屡成为各界热议的焦点,“深圳校服有多好看”的话题甚至还曾登上热搜,阅读量动辄破亿。作为全国首个“全市统一”校服的城市,深圳校服不仅拥有好看的样式,面料和功能都可圈可点,在网购、外卖等平台上更是可以随手下单,由外卖小哥送货上门。
校服有凸显学生精神风貌、避免学生彼此攀比的功能,但因为一些学校管理方别出心裁,反倒成为学校之间跟风攀比的特殊手段。结果一方面增加家庭经济负担,另一方面则助长校服采购领域的权力寻租腐败。
让校服回归“实用、耐用、经济”的总基调,必要的管理手段显然必不可少。粤版校服新规提到,不得违反市场竞争原则,擅自采取“定点”“定商标”等方式干涉交易;不得通过入围方式设置备选库、名录库、资格库等等。新规详细列举校服采购腐败、不正当竞争的具体情形,使校服管理不局限于教育部门,而可以依靠市场监管的力量参与常态执法。协同治理手段的使用有助于让校服管理突破门户之见,从而推动校服这一民生问题得到根本解决。
校服小问题,也是大民生。从粤版校服新规的相关内容可以非常清晰地看到,“不扰民”、不给家长增加额外负担正在成为粤版校服的明确立场,备受家长追捧的“深圳校服”相信将走进更多广东的中小学。
编辑:何起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