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都市报4月13日A01版。
深圳周:5月12日至14日
广东周:6月27日至29日
中国国家馆日:7月11日
2025年日本大阪世博会将于4月13日至10月13日举行,中国馆将成为本届世博会靓丽的“中国名片”。
中国馆占地面积约3500平方米
中国馆是世博园区里占地面积最大的展馆之一,仿佛是一座巨大的绵延展开的中华书简,让观众一眼就能感受到强烈的中国元素和浓郁的文化气息。展馆本身看起来就像是一件精美绝伦的展品,而里面的展览更加精彩,会让观众看到一个真实美好的中国、现代化的中国。
中国馆占地面积约3500平方米,是大阪世博会最大的外国自建馆之一,将围绕“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绿色发展的未来社会”主题,以“天人合一”“绿水青山”“生生不息”三大篇章为叙事主线,展示5000年中华文明孕育的传统生态智慧,展现新时代绿色发展的理念与成就,展望中国同世界各国携手,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美好愿景。
中国馆通过大量互动装置和数字化科技、AI技术等,为馆内外观众带来知识与欢乐。馆内展示了以数字化呈现的中国古代经典《耕织图》,还有神舟十九号航天员在空间站的视频,以及月壤展区和“蛟龙”号体验舱等。
这次还将展示嫦娥五号、嫦娥六号从月球采回的样品。这将是中国馆在这届世博会上献给全球世博观众的一份最珍贵的展品。
在月壤展区上方, 可以看到著名的敦煌飞天图案。中国从古至今,探索宇宙太空的梦想与成果在这里交相呼应。据介绍,世博会期间中国馆还将举办中国馆日、各省区市主题周、主题日等一系列形式多样、精彩纷呈的活动。
走出中国馆,仿佛穿越了一段从古老文明走向未来世界的旅程。在这座展馆里,不仅看到了悠久的中国历史文化和当代科技发展的最新成果,更感受到一种引领世界发展,与世界共建美好未来的信心与诚意。
中国馆四方面显著特点
一是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彰显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中国智慧”。中国馆建筑以古代重要文化传播载体—竹简为设计灵感,巧妙融合竹子、汉字、书卷等寓意丰富的文化符号,诉说中华千年历史,彰显非凡文化底蕴。馆内将展出以“二十四节气”为主题的大型多媒体动态影像,数字化呈现世界最早的“农业百科全书”《耕织图》,世界水利工程的鼻祖都江堰和穿越千年的农业瑰宝桑基鱼塘尽显泽被千秋的生态智慧,照见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精神密码和赓续传承。
二是践行新发展理念,展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实践”。厦门筼筜湖“从鱼虾绝迹到白鹭归来”的宜人生态,湖南十八洞村和黔东南文旅与生态融合发展的盎然生机,塔克拉玛干沙漠锁边合龙的生态修复,塞罕坝荒漠变绿洲的人间奇迹,以及国家公园自然生态原真性、完整性的有效保护,诠释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发展理念,向世界讲述一个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动人故事,展示生态保护与社会发展协调共进的美丽中国。
三是汇聚科技动能,贡献经济社会创新发展的“中国方案”。“神舟十九号”航天员蔡旭哲、宋令东、王浩泽在天宫空间站与观众视频交互;“蛟龙号”体验舱中,“载人深潜英雄”唐嘉陵下潜至7062米拍摄到的珍贵影像清晰可见;八网融合的智慧城市沙盘解锁城市未来之钥;AI大模型邀请中国文化中最受欢迎的神话人物与观众多语种品古论今、写诗作画;嫦娥六号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实现月球背面采样返回,昭示着中国航天再创历史。“生生不息”展区呈现了中国以创新引领发展,为应对全球挑战、增进人类福祉做出的不懈努力与生动实践。
四是开展形式多样的人文交流,为推动中外文明互鉴做出“中国贡献”。中国30个省区市和深圳市、相关部委、众多国内领军企业和机构,将在中国馆举办非遗展演、文旅推介、学术交流和经贸论坛等活动,为各国观众带来系列具有国际水平、时代特征和地域特色的别样体验。中国馆将与150多个参展国的自建馆、联合馆以及世博会主题馆、企业馆等开展馆际交流,生动鲜活地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让世界看到真实美好、可爱可敬的中国。
展陈布展特色和亮点
一是主题主线突出。中国馆聚焦主题,各国观众依次通过“天人合一”“绿水青山”“生生不息”三个篇章,穿越道法自然、万物并育的古老文明,走进绿水青山、崇尚自然的今日中国,共绘绿色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未来社会。从建筑外观到内部设计,从实物展项到主题影片,从生态案例到未来科技,中国馆将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道的主线贯穿始终,向全球观众阐释中国人质朴而深邃的生态观及“和谐共生”的价值追求。
二是传统与现代交融。中国馆注重打造贯通古今的观展体验,为观众追溯历史之源,探寻未来之迹。遥望着屏幕上中国航天员从天宫空间站拍摄的蔚蓝星球,舞动千年的敦煌飞天照见嫦娥六号月背采样的珍贵瞬间;清代画家绘制的《海错图》中丰富神秘的海洋生物画卷映衬着中国自主集成研制的“深潜蛟龙”,尽显现代科技与传统文化的美学融合,满溢中式浪漫。
三是展示手段多元。中国馆展陈突出沉浸式、互动性、体验感。大量互动装置和数字化科技让展品“活起来”,观众可以全角度细致欣赏珍贵展项的精湛工艺,了解文物展品背后的历史叙事。AI技术让展项“动起来”,观众手持互动书签扫描打卡,生成实时山水意像,留下专属精彩画面,体会可感可知的“共绘桃花源”。十余个外型萌趣的便携式智能机器人随着高山流水的悠扬琴韵翩翩起舞,全新一代人形机器人“Walker 行者”将在中国馆南广场与观众亲密互动,全新的人机交互体验将为馆内外观众带去生趣与欢乐。
四是人文情怀浓郁。主题影片以《中国人的十二时辰》为线索,展示不同地域、民族、年龄、职业的普通人辛勤工作、休憩娱乐的一天,串联起瑰丽的自然和人文景观,以万家灯火的温馨日常勾勒出国泰民安、生机盎然,表达人们朴素而真切的情感及心中的诗意和远方。90后女生李子柒继续借助她的镜头将珍贵的非遗瑰宝逐一拾起,匠心作笔、田园为墨,让充满诗意的东方美学在中国馆“绿水青山”展区璀璨绽放;94岁高龄的一代工艺美术大师常沙娜先生用饱含深情的笔触,将绚烂千年的敦煌艺术神韵融入二十四节气循环往复的自然律动,为天人合一的传统表达增添了时代新质。
中国馆将在“生生不息”展区展示嫦娥五号、嫦娥六号带回的月球样品,这将是历史上首次实现月球正面、背面土壤样品的零距离对比展示。全球观众在中国馆可通过透镜装置观察月壤独特结构和两者细微差异,分享人类探索浩瀚宇宙的美好梦想照进现实的喜悦。中国围绕月壤的科学研究及国际合作,刷新了人类对月球的认知,在逐梦星辰大海的征途中书就浓墨重彩的篇章。
南都融媒出品
编辑:杨存海
来源: 央视新闻、中国贸促会
设计:崔智超
编辑:杨存海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头版头条看南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