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战”——佛山医卫市场大变局之三甲医院篇
13家三甲医院(其中12家公立,1家民营),数量领跑全省地级市。从优质医疗的供给端来看,佛山事实上已成为珠江西岸的医疗高地。
今年,佛山市第二人民医院(下称“市二”)新院区在禅西片区正式启用,成为全市医疗界的头条新闻。这座被寄予厚望的现代化医疗综合体,不仅是市二突破老院区空间瓶颈的“翻身仗”,更承载着佛山医疗资源“西进”的战略野心。然而,在剪彩声背后,佛山的每一家三甲医院都在跑马圈地、扩建升级,这场医疗资源的扩张潮最终是走向均衡普惠,还是陷入了一场零和博弈?
佛山市一家医院内,医生正在进行手术。
扩张布局与资源优化的平衡探索
在佛山大健康领域,政策工具箱的迭代速度超出预期。
“韧性、智慧、高质量、全赋能”,四个关键词构成佛山在2022年擘画粤港澳大湾区卫生健康极点蓝图的战略坐标。在彼时印发的《佛山市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中,将医疗资源中每万人配置AED、市级监测哨点设置数量、每万人口拥有公共卫生人员数、院前急救呼叫满足率、每千人口拥有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每千人口拥有执业医师数等十几项指标进行量化统筹。今年最新政策显示,佛山正将资源向城乡区域协调要求、中西医并重网络完善等关键领域发力。其中,医疗“一盘棋”的着墨重点依旧在高明、三水及环“两江”先行区。
2025年是“期末考”临近之际,佛山“三甲”医疗版图正经历深度重构,市二新院区的启用极具代表性。
扎根老城区百年,市二长期面临“老院区面积小、床位规模停滞”的发展困境。三年前,市二的年门诊量已达到150万、年出院病人近5万、年手术量近3万,狭小的空间里,病床周转率常年维持着高位运行。拿王牌科室“眼科”来说,每年暑期是学生进行视力矫正的高峰期,老院区的负荷量已无力托举,而市中心拥堵的交通问题也使医院的发展雪上加霜。新院区的启用带来了转机,在保留老院区功能基础上,市二的门诊量将跃升每日1万人次,住院床位再添1200张,毗邻即将开通的地铁四号线也为市二新院区的发展提供交通支持。“记得在2018年我们就想扩大医疗面积,后来在市政府的指导下,选中了这里建新院区。”市二相关负责人认为,市二绿岛湖院区的选址不止是简单的“扩容”,更承载着佛山医疗“西进”的战略使命。
为什么必须是禅西?
数据显示,禅西片区常住人口已超55万,但三甲医院覆盖率远低于老城区,急危重症患者平均转诊时间长达40分钟。追随市政规划的脚步,禅西片区正从“城市边缘”转向“城西中心”,市二院的进驻,填补了区域“三甲”医疗的空白,更打响了构建“15分钟医疗圈”西部支点的“第一枪”。公开数据显示,市二医绿岛湖院区是省重点建设项目,占地面积120亩,总建筑面积约27.31万平方米,总投资33.75亿元。“市政府发现医院遭遇到发展瓶颈,又深入了解到广大市民的就医需求,选择了这里并给了很大的资金支持。”医院负责人透露。
事实上,市二的“西进突围”并非孤例。
“把三甲医院的手术室搬进区级医院”,这是“老大哥”市一走进“扩张”战场的武器。2017年,市一与高明人医构建医疗联合体,将近30名专家入驻,不仅带来了技术,更重构出区域急救体系。去年,一名4岁儿童因车祸严重受伤导致休克,被紧急送至高明人医重症医学科。“当时患儿病情十分危急和复杂,医院迅速启动紧密型医联体共建绿色通道。”在两院30多名跨学科医务人员的联手施救下,孩子转危为安。这一典型案例带来的冲击性使医联体的辐射效果可见一斑。
近几年,佛山三甲医院掀起一轮密集扩建潮:“市一”进驻高明、三龙湾,“佛山妇幼、中医院”进驻顺德,就连市妇幼保健院,也谋划将新城院区规模扩大。除了老牌“三甲”的“一院多区”探索,新院区也来势汹汹,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三水医院刚刚开业,广东医科大学顺德妇女儿童医院马冈院区已完成主体结构封顶,广州中医药大学顺德医院红岗院区建设项目也将于今年底竣工……近五年间,全市三甲医院床位总量增长超40%,形成“东西南北中”全域布局。
综合来看,这种全军扩张源于双轮驱动:一方面是城市化进程中禅西、三龙湾等新区人口激增,佛山“西进”之势倒逼医疗资源补位;另一方面则是医院自身突破市场“内卷”及空间瓶颈的需求。
更大的挑战是,广州大三甲也渐渐通过合作办医“兵临城下”。随着更“大牌”、更有吸引力的省级三甲踏入佛山,省级医院在佛山的合作项目对疑难重症患者的吸纳也对本土医院学科建设形成倒逼。在这场没有硝烟的阵地战中,本土龙头医院不得不开始思考:扩张野心与现实枷锁间的平衡点。
效率提升与差异化发展的关键课题
分级诊疗的“肠梗阻”:资源下沉VS虹吸效应
资源下沉成为一把“双刃剑”。
在过去十多年的发展中,市一医院的扩张逻辑颇具代表性:通过医联体模式托管高明医院,派遣副高以上专家驻点,输出管理理念与技术。这种“输血式帮扶”却迎来致命现实困境——高明医院年门诊量增长缓慢,而市一本部急诊量却因基层转诊不畅而高速增长。“我们就像医疗界的‘银行’,既要保证优质资源,又要维持服务均衡。”市一医院管理层坦言道。
“患者用脚投票,小病也要往大医院挤。”
最新数据显示,佛山市连续3年市域内住院率保持在95%左右,2024年基层诊疗量增速为9.88%,镇级及以下诊疗量占比为57.96%,与全省要求的2025年县域内基层就诊率达到65%以上仍有差距。记者调查发现,硬件设施的老化与医疗行为的失范正在形成恶性循环。
南都记者走进佛山几个大型社区对街坊们的就医体验进行调查时发现,社区街坊对社区医院、镇街医院的印象褒贬不一,意见比较集中的是社区医院人少,方便,还便宜,体检等服务体验感很好。患者卢小姐称,自己曾在社区医院看感冒,使用居民医保后10多块钱能开3天药,小感冒基本够用。姚女士则提到在镇街医院体检能享受到VIP级的服务,有专人接待和引导至每个体检项目,还能个性化定制体检方案。
同时,街坊们普遍反映基层医院医生的水平参差不齐,有人称自己曾在某镇街医院看病,病情不仅没有缓解反而加重,最后被救护车送往附近的三甲医院。所以除小感冒、体检外的其他情况,受访的社区街坊中绝大部分人表示还是会首选去大医院。
DRG控费下,社区医院也同样面临“增诊不增收”的困境,佛山某社区医院负责人坦言:“政府的医疗投入大多给到重点的高水平医院,基层医院通常只能通过医联体等模式讨生活。”而所谓的帮扶有时反而成为“三甲”虹吸患者的通道,资源下沉对基层医院而言是造血还是吸血,仍旧需要打个问号。
如今,三甲医院门诊量居高不下,“对我们而言,门诊量中很大一部分属于低质量医疗。”市某三甲医院管理层透露。其症结在于三甲医院对疑难重症的“虹吸”与基层医院对常见病的“承接无力”形成恶性循环。这种“大医院吃不下,小医院接不住”的困局,使得分级诊疗陷入“政策热、市场冷”的怪圈。这场持久战还要打多久,目前仍难下定论。
学科竞赛的迷思:从错位走向趋同
在另一条战线,佛山三甲医院的“军备竞赛”正不可避免地滑向同质化的泥潭。
为争夺学科人才,某医院开出“人才专项激励最高300万、科研启动资金超200万、高额安家费、购房补贴”的筹码,而在学科布局上,心血管、肿瘤、骨科等“热门科室”不约而同成为每家医院的“标配”。
在市中医院骨伤科手术室,骨科机器人正精准完成骨折复位手术——这类代表国内领先水平的技术,已累计开展近3000例。作为国家级的区域中医诊疗中心,其“正骨十四法+3D打印”的中西医融合模式曾是差异化发展的典范。然而,当市一医院、市二医院相继引入同类设备,学科竞争迅速陷入同质化。再如,市一医院肿瘤中心推出“中医护理门诊”,就与市中医院肿瘤科形成直接竞争。
这种“你有我也有”的竞争逻辑,让特色专科逐渐沦为标准化配置。一科卷,科科卷。以眼科著称的市二医院就不得不依托综合医院平台的优势,以“全身疾病关联诊疗”对抗“邻居”——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的专科优势。
去年,佛山某三甲医院高调引入“第四代骨科手术机器人”,这一被视作推动骨科手术向精准化、智能化跨越的关键设备,其背后的成本投入引发关注。据了解,单台骨科手术机器人采购价动辄数千万元,叠加配套设备维护、软件更新等持续支出,成本压力显著。此外,医院还需对手术室进行针对性改造,并投入医护人员专业培训费用,全链条成本构成不容小觑。在佛山,以骨科机器人为学科建设亮点已经屡见不鲜,市一、佛中医、禅医等都公开报道过成功案例。可如此高昂的成本下,业界难免产生两大疑问:这类千万级设备的实际临床利用率究竟如何?不同医院重复布局同类高端医疗技术,是否可能导致资源的结构性浪费?
市场本身的内耗,加上DRG控费压力,医院们不得不右手拿起“手术刀”,左手攥紧“计算器”。
市一医院负责人表示,尽管年门诊量达近350万人次,“做得越多、亏得越多”却成为常态。为平衡收支,医院不得不将医美、口腔科、健康管理中心等市场化科室作为“现金奶牛”,尽管这些科室支撑“输血”生存,但也引发“公立医院公益属性稀释”的争议。
记者检索发现,市二的医美“套餐”是小红书等社交媒体上的热门产品,其在光子嫩肤、水光针、除皱等项目的定价远低于民营美容院,但动辄上千元一次的项目依旧能为医院带来不菲的营收。三甲医院催生出这种“反哺机制”与公益性是否相悖?“口腔、医美、减肥等项目首先确实有群众的需求,这种个性化导致它比其他公益类项目利润更高,这是客观存在的。办医院也需要运营,通过部分自费项目,确实能产生一些利润。但政府对于医院收入增长都有严格控制,即使我们再怎么样也赚不了多少钱。医院整体流程的运营需要良性控制,这需要来自多方面,公益性肯定还是医院的初心。”某三甲医院负责人说道。
“公益性与效益性是公立医院发展的一体两翼,不是截然对立的矛盾。”有专家指出,“处理好公立医院公益性与效益性的关系,在医疗服务市场引入竞争机制的同时,如何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这是我们当前迫切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佛山妇幼保健院智慧医疗。
人才引育与学科建设的核心路径
5月16日,市二医院与广东药科大学正式签约共建“广东药科大学附属佛山医院”及“广东药科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5月20日,南方科技大学与市一医院正式签约,共建南方科技大学附属佛山医院。这两场重量级“联姻”预示着佛山新一轮的“三甲”医院博弈在医教融合领域拉开序幕……
医教融合的探索本质上是人才的竞争。
在市二医院眼科诊室,王教授的诊室外排满患者——这位曾在中山眼科进修的专家,是医院“引才计划”的标杆案例。如今,为高效吸引人才,市二医院在“百万英才汇南粤”中开出“30万生活补贴+30万购房补贴”的丰厚条件来抢占市场。这样的投入并非个例,市一医院博士后工作站为进站人员提供最高65万年薪,佛山中医院更是以“机器人手术专项奖金”、通过“名医工作室”等模式引入名医师、国医大师弟子等。
然而,本土培育的人才却面临流失隐忧。近年来,佛山三甲医院流向广州、深圳的副高以上专家在同期离职人数中占比偏高,“一线城市大三甲的平台、薪酬优势明显,尤其在科研转化方面,我们的设备和资金支持差距较大。”某三甲医院负责人透露。更值得玩味的是,部分医学博士宁愿下沉基层,也不愿留在三甲医院内卷。
两年前,有媒体曾做过一篇关于“多位博士到佛山镇街医院做医生”的专题报道,其中提到,有因“前东家”佛山市南海区一三甲医院搬迁而选择前往顺德区第二人民医院任职的肾内科博士,也有从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出身,在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州华侨医院)眼科工作后,选择来到镇街一级医院成为眼科“领头羊”的专家。
“最开始心中有落差,来之后却推动科室‘起死回生’”。其中一医学博士坦言,选择基层医院后,自己成为科室的学科带头人,在取得院方信任后,较大的“自由度”下带领科室改革、进步,可以看到未来空间很大,这让他觉得很有盼头。
另一方面,民营医院中资本力量的深度介入,也让医疗尖端人才的职业选择呈现多元化。美的集团背书下的新兴医疗机构——和祐医院便表示,会通过“个性化人才战略”参与竞争,其单独针对不同的医学人才,开出的优待体系不仅涵盖薪酬待遇与职业关怀,更着眼于为人才定制学科建设发展路径,形成覆盖职业全周期的吸引力矩阵。
这种市场化运作下的人才争夺模式,也让传统三甲医院陷入“四面楚歌”。
面向未来的战略定力考验
与此同时,医疗资源的整合重组呈现多元化态势。大沥医疗集团的成立,开创了区级医院“三合一”升级的新模式。随着其正式挂牌“佛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这座由三家区级医院合并而成的医疗体,以1620张床位、2500余名医务人员、年门诊量超300万人次的规模,一跃跻身佛山医疗第一梯队,甚至在硬件体量上超越广州部分三甲综合医院。
政策层面的推力尤为显著。2024年南海区提出构建优质高效整合型的南海“易健康365”体系,大沥医疗集团正是这一战略的标杆。同时,国家层面近年来多次在医改文件中强调“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与区域均衡”,为地方实践提供方向。因此,相比于建大楼和分院区,一部分公立医院选择了合并或重组。在这样的背景下,大沥镇作为广佛都市圈的核心区域之一,率先“打了样”。
背靠佛山大学医教研赋能,三家本土老牌公立医院合并,医院就能一定能实现“1+1+1>3”吗?医疗界比较权威的自媒体“医学界”认为,医院合并是一把双刃剑。医院规模越大,管理难度越高。管得好,可以提升医院综合实力;管不好,则可能弱化服务能力,对改善患者体验也未必有好处。
“里子”内各医院协同竞争寻出路,而在另一条赛道上,广佛医疗圈的深度融合,则让“虹吸效应”与“溢出效应”交织并存。
“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有医改专家指出,“佛山医院既要防止内部同质化内耗,又要抵御外部虹吸,考验的是战略定力。”
面对复杂局面,差异化发展逐渐成为共识。南海区委书记顾耀辉曾公开提出,“比如,(南海)区人民医院重点聚焦肿瘤科,省人民医院南海医院重点发展心血管专科,区公共卫生医院可以倾向精神卫生专科,区第五人民医院可以在骨科发力。”为医疗机构的差异化发展提供了一个区域性的发展范本。在市级层面,医疗资源竞争,更应参照各医疗机构功能定位和学科基础,重点扶持具有特色和优势的学科,加快从“病有所医”向“病有良医”转变。
如今,站在市二医院新院区的观景台,老城区的旧大楼与城西的新院区遥相呼应,恰似佛山医疗的“过去”与“未来”。当扩张的热潮退去,如何在“做大”与“做精”、“竞争”与“协同”、“公益”与“效率”之间找到平衡点?实现高质量发展,将是决定这座工业大市能否真正建成医疗高地的终极考题。
监制:刘岸然 谢江涛
策划:李平 何惠文
采写:南都记者 孙振凌 王倩 唐宇松 李焕怡 实习生 赵孟佳
摄影:南都记者 郑俊彬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暗战:佛山医卫市场扩张潮下的竞合迷局与破局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