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以课堂变革为核心
形成AI赋能“三师课堂”教学新范式的
“中国方案”?
10月31日~11月1日,中国陶行知研究会生活·实践教育专业委员会2025年学术年会暨“三师课堂”展示活动在深圳市龙岗区举行。会议以“师生共成长:AI赋能‘三师课堂’教学新范式”为主题,由中国陶行知研究会生活·实践教育专业委员会主办,深圳市龙岗区外国语学校与华中师范大学陶行知国际研究中心联合承办,在深圳市龙岗区教育局指导下举办。来自全国各地的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人、教育研究专家、一线教育工作者等300余名代表参会,共同探讨人工智能背景下课堂教学的深刻变革与未来走向。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学术委员会主任、全国“生活·实践”教育共同体总负责人、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教育治理研究院院长周洪宇出席会议并作题为《“三师课堂”是人工智能时代中国本土原创课堂教学新形态》的报告,从理论与实践层面深入解读“三师课堂”的创新价值与实施路径。
溯源本土原创教育思想:
陶行知“小先生制”为“三师课堂”奠基
据周洪宇介绍,以考试为指挥棒的应试教育,长期以来都是教育领域难以破解的顽疾。早在一个世纪前,人民教育家陶行知便针对当时的应试教育弊端,开出“行知”药方,时至今日仍具现实意义。其核心在于强调“行”的重要性,倡导师生间“共学、共事、共修养”,并创新提出“小先生制”,主张将儿童培养成知识传递者、学习协作者与同伴激励者。这一主张极大冲击了“小孩只会背死书,不能教别人”的固有偏见,同时展现出鲜明的本土原创性。
在人工智能技术迅猛发展的当下,如何将陶行知“师生共生活”“共学、共事、共修养”和“小先生制”等思想进行创造性转化?周洪宇认为,这一命题的关键在于推动课堂教学变革,但绝非简单地将技术叠加于传统教学之上,而是要实现课堂生态的深度重构。在他看来,尽管当前“双师课堂”(即教师与AI智能师协同教学课堂)已为教学变革开辟新思路,但在激活学生主体性、能动性方面仍存不足。
那么,如何利用技术手段,既提升教育效能,又守住教育的育人本质?周洪宇借鉴陶行知“师生共生活”“共学、共事、共修养”和“小先生制”教育理念方法,并将之与人工智能技术相结合运用在课堂教学之中,总结提炼出“三师课堂”教学形态。通过教师、小先生、AI 智能师的协同互动,共同赋能助力课堂教学变革,试图对上述时代命题做出创造性回答。他强调,“三师课堂”的核心并非依赖AI智能师,也不只是通过“小先生制”让少数成绩优异学生或小组长参与,而是要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当“小先生”,实现整体提升。其真正突破在于以源自中国本土、具有原创价值的陶行知教育思想为根本遵循,打破“小先生制”作为局部、补充性教学手段的定位,将其升级为贯穿课堂全域、支撑课堂结构的核心组织原则。
课堂形态创新:
教师、小先生与AI智能师
形成“知、行、创”闭环
“三师课堂”如何实现从单纯“技术应用”到深度“课堂生态重构”的跃迁?周洪宇在报告中拆解其教学流程,核心在于教师、小先生与AI智能师互为补益,形成“知、行、创”闭环。
具体而言,课堂起始阶段为“知”的关键环节。教师结合AI智能师提供的学情数据,精准定位需重点讲解的知识点,激活旧知。紧随其后“行”的环节,是学生深度参与课堂的核心。在教师引导与AI智能师支持下,学生聚焦自学或交流中的难题,以“小先生”身份开展小组协作与深度研讨,共同归纳解决策略,让知识从“知晓”内化为“实践应用”能力。课堂尾声“创”的环节,教师利用AI智能师的实时反馈,引导学生系统梳理所学内容,鼓励其在真实情境中进行迁移创新。AI智能师同步生成个性化巩固任务,旨在实现迁移应用、学用一体。
破解教育结构性矛盾:
兼顾规模化与个性化教学
针对传统班级授课制难以兼顾效率与公平的现实困境,“三师课堂”以“教师-小先生-AI智能师”协同互动为核心载体,构建了兼顾规模化与个性化的教学支持系统。
其中,AI智能师依托数字技术深度介入教学,既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习路径与认知支持方案,又为教师减负增效,承接重复性、分析性工作;“小先生”作为课堂互动核心纽带,激活师生、生生多元联结,通过构建学习共同体、开展协作探究,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教师则从繁杂事务中解放,聚焦高阶教学环节,既引导学生批判性思维、创新性思维发展,又关注学生情感需求,提供生命成长的深度陪伴。周洪宇表示,“三师课堂”在不颠覆现有班级建制的前提下,有望化解“教学一刀切”“教师负担重”等长期存在的教育难题,推动规模化教学与个性化发展从“矛盾对立”走向“协同共生”。
据了解,目前,全国已有北京、上海、天津、重庆等26个省区市的千余所学校组成“生活・实践”教育共同体,“三师课堂”已在7大实验区、400多所实验学校落地实践并取得成效。周洪宇指出,尽管“三师课堂”构想已初步明晰,但要发展为契合未来教育需求的成熟模式,在深化完善理论体系、推动技术模型精准化与人性化、创新评价体系的同时,还要继续强化教师与小先生角色赋能。他认为,“三师课堂”高效运转依赖教师与小先生素养提升,需重构教师专业发展路径,同时系统化构建小先生选拔、培训与激励机制,让每个学生潜能得到充分激活。
会议同期活动丰富
助力教育深度融合
会议期间,围绕“师生共成长:AI赋能‘三师课堂’教学新范式”主题,同期活动丰富多元。
会议同步开展多场专家报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教育创新文晖奖”获得者夏风带来《AI赋能多地貌区域教师专业发展》主题分享,北京大学武汉人工智能研究院副院长马修军围绕《AI时代的三师智能课堂展望》展开探讨,中小学正高级教师、湖南省特级教师周建军介绍《AI多模态助力“三师课堂”创新实践探索》,深圳市龙岗区外国语学校(集团)做主题分享。
课堂展示环节组织了覆盖多学段的“三师课堂”实战课例展示,一线教师现场授课,直观呈现“教师-小先生-AI智能师”协同教学的创新成果。会议上同时首发周洪宇《为人生而教育》《共生共创:建设师生共同课堂丛书——“三师课堂”案例集萃(第一辑)》等新书,重点介绍不同地区、不同学段开展“三师课堂”的具体做法与成效,为教育领域提供可供借鉴的实践模板。
当前,全球人工智能技术加速迭代,生成式AI正深刻重塑教育生态。《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提出“以教育数字化开辟发展新赛道”,将“促进人工智能助力教育变革”列为重点任务。教育部出台《中小学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指南(2025年版)》等文件,进一步细化实施路径。在此背景下,深圳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导向,在教育数字化转型与人工智能融合应用领域先行探索、持续发力,涌现出诸多将AI技术融入基础教育的鲜活样本。
奥一新闻“校长治校”栏目特别推出“AI教育未来式”新闻专题,旨在系统记录深圳在AI教育领域的探索足迹,挖掘创新经验。敬请关注!
相关阅读↓↓
采写:奥一新闻记者 任贺
编辑:任贺
图片由中国陶行知研究会生活·实践教育专业委员会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