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无边界:当代诗人冯晏作品研讨会举行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文化
原创2020-01-19 17:27

第一届中国当代优秀诗人专题研讨会——冯晏诗歌创作研讨会,于2020年1月12日在肇庆鼎湖区召开。本次活动由中国人民大学文艺思潮研究所和《作家》杂志联合主办,广东东方阳光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承办。

WechatIMG834.jpeg

WechatIMG833.jpeg

会议由《作家》杂志主编宗仁发主持。宗仁发认为,诗人冯晏从80年代初开始从未间断诗歌写作。在山头林立的诗歌浪潮里,她始终坚持并非带有过多流派性与地域色彩的写作,保有艺术的个性。在社会环境的喧嚣变化中,冯晏的写作是十分安静、内敛的。正是她这种执着的探索,在使自己的诗歌有了越来越丰富内涵的同时,也能令人体察出当代汉语诗歌的多维时空建构。因而这次对她的诗歌创作进行研讨对今天我们的诗坛来说,也许会获得别样的价值与意义。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程光炜认为,冯晏是八十年代出道的著名女诗人,作品清新的风格,以及隐含着东北地域景致的韵味,给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九十年代以来,当代诗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正如张伟栋所说,冯晏近年的诗出现了某种超现实意味,恐怕近年来不少诗人的作品都有这种趋向,因出发点不同,作者们构建的心灵世界,可能会有差异。冯晏的诗如《白雾》、《小月亮》,还是能从早期作品中找到某些影子,但诗思更为沉潜和晦涩了。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清华说,冯晏的诗歌很难去说清楚,因为她的诗歌是无形的,太大也太散漫,还变动不居。诗中有淡酒或浓茶般的思想成分,但要说清楚是什么,很难;她有波光或溪水般的感觉流,但如果要言之凿凿地说出到底是什么,也很难。她有叙述,更多的时候是议理,有谈论,但更多又的像是喃喃自语。散漫,但又有内里的丰富与沉重、紧张与坚实;深远,却又有着随时随地的流散与不确定。这就是冯晏。冯晏近几年的诗变化很大,可以用“通透而轻逸”来形容。这种特质涨破了她那些经常缠绕着知识和概念的写作。冯晏在接近通透的时候,偏不将诗意收窄,而是依然给予它们发散的可能。冯晏“无意识的活跃”将感性与思想、概念与知识在充满着偶然与生动的境况中粘合起来,使之融于一体,成为四两拨千斤的活体之物,仿佛“一条花蛇从梦中向外张望”,这些无意识活动具有超常的吞噬力和整合力。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夏可君发言时说,在他看来整个现代汉语诗歌尚属于一种未完成的状态,整个经典性的写作,汉语的成熟度还属于一个发展状态。现代汉语的成熟度和经典性的产生特别需要一种原创性的想像力。就冯晏而言,她的重要性就是对这种想像力深度空间的开拓,甚至是抛弃了女性身份的一种开拓。一种神秘、眩晕、漩涡空间的开拓。第二,冯晏诗歌的特点是用复制、虚拟打开一种新的想象。整个现代性的诗歌写作,也许就是为了克服来自日常经验、虚拟空间复制以及世界无秘密的一种虚无主义。第三,冯晏的诗歌是哲学式的。概念性的思考转换成一种诗性的语言:意念的蝴蝶。翅膀上的花纹就是一个记号,翅膀如何展开的,就是一种想象的方式的体现。冯晏诗歌试图通过黑暗去开拓我们每个人梦想中的生命烙印及记忆中那个神秘的想象空间,并以一种抽象玄秘的概念赋予它一种蝴蝶翅膀多变的美丽意向,用于抵达一种对不可摧毁之物的信赖。这是中国诗歌能够抵达的精神深度和想象深度的一个体现。

中央民族大学教授敬文东从汉语的媒介转变的观点来谈,他认为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是有区别的,古代汉语是以味觉为中心,而现代汉语是以视觉为中心。今天的白话是经过科学化、技术化处理之后形成的现代汉语,媒介改变了我们,改变了白话,我们思考的东西是媒介告诉我们的。汉语是直观的,但现代诗不光是要有所看,还要对看的过程本身有所看,也即:看看。看见看的过程,所以现代汉语写诗,不仅是要抒情,还要对看本身有一个反思。如果没有表达之难,表达难达之情,就是一种简单。而冯晏的诗是具有一种达难达之情的隐蔽主题。她后期的很多诗是很复杂的,她遇到的挑战很艰难,可以说是一种高难度的舞蹈。冯晏的是一个慢慢完成的诗人,一个还在路上,值得期待的诗人。

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张桃洲表示对冯晏的诗歌感受很深,从朦胧诗开始,不声不响就写了三四十年。冯晏是一个安静写诗的诗人,不张扬、也不参加什么流派。她的写诗就像神话一样,很多人就这样沉潜了,但她没有。她是一个自足的诗人,冯晏的诗让人很难找到其内核,如一个城堡找不到入口。一方面这种阅读的驳杂,另一方面她个人的游历,揉会在一起,刚好形成了她写作的一个重要的经验资源。无论是写恐惧、轻还是安静,她好像都把其作为一种剖析的对象,而且剖析得非常细,似乎处于一种冥思的状态。另外,冯晏的诗歌中具有一种超性别的特征,其诗歌探索的是一种人性的深度,但越幽暗越自如,这种写作方式,使诗歌具有一种内省柔和的气质。

中国社科院研究员周瓒说,冯晏的诗歌在近几年给人强烈的阅读印象,反映了她创作的突破。冯晏的诗对废墟的热爱,可以放在东北文化、经济的衰败的背景之下来看,而其诗歌又让人想起近几年东北文学、文化的复兴。这种南北文化的差异,与中国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是相关的。其次,冯晏的诗歌可以放在女性写作的语境中看,对女性诗歌的研究,需要有一种思维上的拓展,不是从性别的经验去强调性别的差异,而是强调一种性别的协作。冯晏从写作上具有一种自觉的尝试与阅读热情,反映女性诗人在知识贮备、视野、经验、感知上都和80年代不太一样。第三,冯晏的诗可以放在东北诗人群体剃须刀里面去,里面每个人都具有不一样的特质,具体来看的话,冯晏是里面变化非常鲜明的一个诗人,写得越来越结实,内核越来越硬。

澳门大学教授姚风认为,冯晏的诗歌建立了自己的语言风格,具有非常高的辨识度。她的诗很大,从空间到时间都很大。冯晏的旅行在诗歌中留下了痕迹,尤其是近几年的诗,侧重对新奇事物和宇宙的探索。另外,冯晏诗歌中女性特征还是很明显的,在他看来,女性化不是贬义词不是中义词而是褒义词。女性对事物那种细微的捕捉是男性无法做到的,女性语言是与个人化语境是结合在一起的,而冯晏个人化语境与女性的感觉结合得非常紧密,反而把女人的身体、感觉、成长利用得非常好,并不是去性别化。她的诗歌是深刻的,除了想象力的拓展,还有对世界、身边事物的关注,她以自己的方式切入且有自己的态度。冯晏的诗歌还具有晦涩的特点,需要读者需要非常高的阅读素养。

北京大学教授姜涛认为冯晏最近两三年写作的强度和密度非常大,个人风格很鲜明,有很强的思辨性和分析性,具有很强的哲学色彩。诗歌的视觉性很强,而且有明暗、深浅、光影。她使用的是一种还原的写法虽然很虚幻,但结尾很逼真清晰的,虽然也写经验,但那态度更多的是超现实、神秘主义的。冯晏对经验态度有两个方向,一个是收集性,就是碎片式的,不断的收进来,无论是社会的还是自然的;另一方面是分解性,把经验收进来之后一层层地解开,就像那经验是盒子一样,盒子里面会压着很多、叠着很多层次,然后把它感叹出来,用超现实带动现实,用词不断的打开物,不断地去推。冯宴特殊之处在于其写作有极端性,其关注的不是语言本身的快感,或者语言带来的微妙复杂的诗意,或者对语言理解的张力,其关注的是诗的格局,是不断地突破已有的感觉的、认知的框架和限制。所以冯宴的诗写得好在于虚实相契,它悠游幽默,又随意又深情,语言和生活不是相克相生,而是相对相生的关系,这是非常丰沛饱满的世界。

河南大学副教授苗霞认为冯晏在当代女诗人中有点“另类”,这“另类”的表现之一有人说是“去性别化”和主智化,她认为冯晏的诗歌是建构意义而非表达意义,不是将固有的明确意义转化到诗歌之中,而是以各种形式和手段来探索意义、创造意义。

肇庆学院讲师吴丹凤认为,诗人冯晏诗歌文本的时空叙述是一种时空敏感与哲学思维的集合。诗人在物理世界之上构建突如其来的衍生时空,传递一种芥子须弥般的时空哲学及现代美学审视。诗歌中时间碎裂、空间浮现。诗人在时间的碎裂之处观看世界,运用一种突如起来的分裂与组合构造出神秘、而充满张力的虚拟世界。当时间扭曲,空间浮现,尽管大小相悖,但虚实相容。她诗歌中的时间与空间在言说边界的消弭与重建中具有了光的二重性。诗人因而创建一个自洽的时空,它独立于重力规则之外。尽管诗人在破碎的时空中观看世界是危险的行为,但诗人以坚韧生命力、理性的叙述及有力度的语言凝固了这种时空破碎的脆弱。最终在对时空的虚实言说中达到了一种物理守则与虚空世界相互间的微妙平衡。

诗人冯晏在研讨会最后回应:“词语无边界”作为这次活动主题,也恰好是她对诗歌写作的一种概括。依靠词语从简单到复杂,从逻辑到突破逻辑,一层层叠加,建构,生成语言的意外。她很幸运她的语言一直把她带到当代诗歌创作的方向思考中。当代先锋诗歌在词语更大空间的处理上经验越来越成熟。目前在诗歌的词语碎片化使用上,似乎又看到了中国的古诗在对词语的雕刻上所下的功夫。不同的是我们走出了古诗意境里依靠的情感逻辑,情景逻辑,状态逻辑。碎片化的词语运用在古诗里我们看到的只是其中一种观念。当代诗歌创作正是处在打破这些完整阐释模式的过程中。碎片化,强调词语的无意义,探讨如何在技艺上给词语尽可能释放出更大的空间和更多的可能性。

为繁荣新诗研究,发现、推介当代中国优秀诗人及其作品,研究新诗在语言探索方面的更多经验,进一步探索诗歌创作中所呈现的更大空间以及更多可能性,“中国当代优秀诗人专题研讨会”将作为中国人民大学文艺思潮研究所、《作家》杂志社与广东东方阳光投资集团共同合作的一个常年文学项目,每年将由诗歌评论家及诗人组成评委会,投票选出一位诗歌创作文本优秀的中国当代诗人作为研讨对象,召开一次专题研讨会。会议期间,与会诸位批评家、诗人还一道进行了文学采风,肇庆的利玛窦仙花寺遗址、崇禧塔、七星岩、鼎湖山等名胜古迹和自然风光,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吴丹凤)

编辑:朱蓉婷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