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抗战漫画木刻展亮相东莞,百件精品唤醒南粤文化抗战记忆

南都N视频APP · 南都文化
原创2025-09-29 18:33

在波澜壮阔的抗战岁月中,文化战线始终是抵御外敌的重要阵地。漫画与木刻虽无枪炮轰鸣,却以通俗鲜活的笔触唤醒万千民众;虽无硝烟弥漫,却以直击人心的图像抨击敌寇暴行。8月28日,“以笔为刀——广东抗战漫画木刻展”在莞城美术馆正式拉开帷幕。作为广东省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核心活动,同时成功入选文旅部“2025年全国美术馆青年策展人扶持计划”提名项目,此次展览精选150多件(套)抗战漫画、木刻版画精品,搭配珍贵文献与历史影像,全景回溯南粤大地在文化抗战中的艰苦卓绝历程,让观众在生动的图像叙事中重温峥嵘历史,传承红色基因。展览将持续至11月9日,为公众呈现一场兼具历史厚重感与艺术感染力的文化盛宴。

图片

《国家总动员画报》等珍贵文献亮相。

以漫画为核心脉络,辅以木刻作品

本次展览深耕广东文化抗战研究,突破传统展览模式,以漫画为核心脉络,辅以木刻作品,精心构建“南粤抗战”“生死暗战”“丰碑永铸”三大主题板块,全方位呈现文化抗战的壮阔图景。 展品阵容兼具历史价值与艺术特色:梁永泰的《大亚湾之战》生动还原广东本土抗战的壮烈场景,让观众仿佛置身硝烟弥漫的战场;东莞籍版画家陈烟桥在鲁迅指导下创作的《一·二八回忆》组画,承载着对历史的深沉思考,既展现侵略者的残酷无情,也饱含对和平的深切渴望;此外,《国家总动员画报》《半角漫画》《血的收获》等珍贵文献,更是记录时代变迁的鲜活印记,为观众打开一扇回望历史的窗口。

图片

梁永泰《大亚湾之战》,版画,1938年。

东莞元素是本次展览的“重头戏”,彰显本土文化抗战的独特力量。一方面,本土漫画家的作品集中亮相,陈烟桥、黄伟强等艺术家的创作各具风格。“陈烟桥在鲁迅的鼓励与支持下踏入版画领域,成为鲁迅的弟子,更是新兴版画的先驱者。他1936年创作的《一·二八回忆》组画,既刻画了侵略者攻击时的残暴、受害者挣扎的痛苦,也描绘了战士与亲友道别的深情。”策展人黎子华介绍道:“我们仍在持续挖掘更多未被记载的东莞漫画家,希望让这些埋没在历史长河中的创作者被更多人知晓与铭记。”

图片

陈烟桥《一·二八回忆组画之一》,版画,1936年。

另一方面,莞城美术馆典藏研究部主任刘萍表示,展览“生死暗战”板块通过当代漫画形式,首次全景呈现东莞地下交通战线的历史,以艺术视角勾勒全民抗战的宏大图景。“我们借助AI技术重现东莞隐蔽战线的英雄图谱,一个个发生在大岭山、莞城、厚街、长安等镇街的小故事,串联起那段惊心动魄的岁月。这些属于东莞的珍贵历史,是城市的精神根脉,无论哪一代东莞人,都绝不能忘记。” 

被营救者画下东江纵队的独家记忆

展览中,最具情感张力与历史价值的当属“画记营救”篇章。策展人黎子华介绍,在抗战最艰难的时期,中共中央南方局毅然肩负起领导重任,开展文化名人大营救、援救美军飞行员等重要行动。被营救者以漫画为笔,记录下穿越封锁线的生死经历,这些图像不仅是个人记忆的留存,更铭刻着敌后战线中的人道壮举与民族担当。 

 “画记营救”分为两组核心内容,生动还原两段珍贵历史。第一组聚焦文化名人营救。1941年12月,大批文化名人、爱国民主人士被困香港,生命安全岌岌可危。东江纵队坚决执行营救指示,克服重重困难,开展了一场惊险万分的秘密大营救,最终成功营救800多人。获救的艺术家们心怀感恩,将这段经历融入创作,留下众多优秀作品,如丁聪的《“东江游击队百日”杂忆组画》等,这些作品不仅是艺术创作,更成为记录此次营救行动的珍贵历史档案。 

图片

丁聪《“东江游击区百日”杂忆组画之一》,漫画,1987年,深圳美术馆藏。

第二组则讲述援救美军飞行员的动人故事。1942年2月11日至3月9日,短短27天内,美军飞行员唐纳德·W·克尔中尉从桂林前往香港执行任务,途中不幸被敌机击中,被迫跳伞至新界。就在他陷入绝望之际,东江纵队队员及时出现,将其成功救下。“克尔中尉在日记里绘制了近20幅漫画,完整记录下营救过程。线条虽简洁,却形神兼备——东纵战士带他躲避日军搜查、为他寻找食物的场景,都刻画得格外生动。这些漫画直到2008年才由他的儿子送回东江纵队,此次是首次集中展出。这不仅是外国人眼中的东纵营救史,更是中外反法西斯力量携手合作的珍贵见证,彰显了人类共同抵御侵略的正义力量。”黎子华动情地说道。(详见《美国飞虎队中尉克尔漫画亮相抗战展览,还原惊险逃生历程》

图片

美军飞行员唐纳德·W·克尔《30秒钟之后》,漫画,1942年。

此外,展览还特别还原了抗战时期“漫木结合”的成果。当时,因印刷材料短缺,漫画借木刻实现传播——廖冰兄的《抗战必胜连环图》便是典型代表,此次展览同时展出了陈仲纲、黄新波、赖少其三位艺术家分别刻制的版本。这一“漫木结合”的尝试,不仅解决了传播难题,更成为广东文艺工作者团结一心、共抗外敌的生动缩影。 

图片

廖冰兄《抗战必胜连环画》(部分),1938年复制,漫画,广州艺术博物院(广州美术馆)藏。

 “黄苗子曾说过一句话,我一直铭记于心:‘一·二八’抗战,胜利不仅在于十九路军的英勇抵抗,更在于它促进了热血青年的觉醒——这种觉醒,为国家带来了无形的进步。”本次展览的学术顾问、广东美术史研究者黄大德对南都记者表示,“这正是本次展览的意义所在。我们精选逾百件作品和文献,就是想让当下的人们明白,当年的漫画、木刻不仅是艺术品,还是‘战斗武器’。它们唤醒民众意识、鼓舞军民士气,是文化战线上的‘长城’。”

面对面——

广东美术史研究者黄大德:

以漫画为钥,解锁抗战文化记忆


南都: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的展览多聚焦木刻,您作为本次展览的学术顾问,却坚持以漫画为核心打造本次展览,其背后有怎样的深层考量?

黄大德:木刻受重视,确实有历史原因——鲁迅1931年在上海发起新兴木刻运动,抗战时木刻家积极参与宣传,且木刻可复制、原作易保存,符合美术馆“用原件”的常规。但漫画的价值不该被遮蔽:它的历史比木刻更悠远,中国现代漫画的“根”就在大湾区——1898年香港兴中会谢缵泰的《时局图》,是学术界公认的中国第一幅现代漫画,当年革命党用它向世界传递革命思想,谢缵泰还因此被港英当局审讯,这足以说明漫画从诞生起就具有“战斗属性”。更关键的是,抗战爆发时,漫画界是美术界第一个“亮剑”的。1937年“七七”事变后,上海漫画杂志全停刊,但漫画家们一夜之间成立“漫画宣传队”,创办《救亡漫画》,发刊词直接叫《漫画战》,明言“以漫画与敌人决一死战”。整个抗战期间,漫画家们跑前线、驻后方,和军民并肩作战。纪念抗战80周年,如果让漫画缺席,不仅对不起这些创作者,更对不起历史。而且,即便漫画原作大多遗失,只要当年的杂志还在,图像就还在、历史就还在——我们打破美术馆“不展仿制品”的规矩,就是为了更全面地还原文化抗战现场,让漫画的功绩被看见。 

南都:您在公开场合多次强调“广东是中国漫画发源地”,能否具体谈谈广东漫画在抗战中的独特贡献?

黄大德:广东漫画的传统,是和“救亡图存”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中国第一代漫画家就出自广东:谢缵泰、潘达微(黄花岗七十二烈士收殓者)、何剑士、郑侣泉,他们早早就用漫画干预现实。1905年反美拒约运动时,潘达微画《龟抬美人图》——四只龟仔抬着坐美女(代表美国人)的轿子,贴满广州街巷,号召轿夫不抬美国人,最后引发外交风波,美国华侨也声援,这就是漫画的力量。

抗战时期,广东漫画家的队伍不断壮大:叶因泉、李凡夫的第二梯队,再有以廖冰兄为代表的第三梯队。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唯一的女漫画家梁白波,其风格太独特了:别人画日军残暴,她就是不画,因为她知道这样会让妇女更恐惧;她专画“锄头给我,你拿枪去”这样的内容,用女性视角引导妇女参与抗战,线条优美、辨识度极高,至今没有第二位这样的女漫画家。还有黄苗子,他是广东乃至全国抗战漫画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不光画漫画,还写了不少理论文章,引导抗战漫画往健康方向走;梁中铭、梁鼎铭、梁又铭三兄弟,倾向于暴露日军残暴,虽然后来这类作品渐少,但也反映了当时宣传的多元性。可以说,广东漫画从源头就扎根“现实”,这是它最独特的贡献。

图片

李凡夫《向新中国途程迈进》,漫画,1936年。


图片

梁白波《锄头给我,你拿枪去》,漫画,1938年。


南都:抗战时期的“漫木结合”是特殊产物,它是怎么形成的?有哪些典型案例?

黄大德:“漫木结合”是被逼出来的产物。战事发展后,印刷材料严重短缺——报社连铅字都不够,要找刻图章的师傅刻字,漫画没法用常规锌版印刷。这时候,木刻的优势就显出来了:能帮漫画实现传播,于是就有了“我画你刻”的“漫木结合”。

最典型的是廖冰兄的《抗战必胜连环图》。廖冰兄画好稿本后,陈仲纲、黄新波、赖少其三位版画家分别刻了三个版本,这就让作品得到更广泛的传播,送到军民手里。黄新波、赖少其都是鲁迅指导的版画家,本来搞木刻,为了抗战和漫画家合作,这种跨领域团结,本身就是抗战精神的体现。“漫木结合”不仅解决了漫画的传播问题,还让漫画有了木刻的厚重感,是那段艰苦岁月的见证。

图片

黄新波《他并没有死去》,版画,1941年,广东美术馆藏。


展讯——

“以笔为刀——广东抗战漫画木刻展”

时间:8月28日至11月9日

地点:东莞莞城美术馆

图片

采写:南都记者 周佩文 实习生 罗彦清

图片由东莞莞城美术馆提供

南都N视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