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快失传的灯芯花制作,广州大石街社工带少年“寻迹”礼村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政务
原创2020-09-21 19:36

南都讯 记者杨婷  参观舞狮,看灯芯花制作……近日,广州大石街社工站携手礼村村民委员会和礼村高氏宗亲会,发起“寻迹·传承·营造”礼村文化保育项目,于9月20日带领辖区50多名青少年走访礼村高氏宗祠“寻迹”礼村。

图片 1.png

大石街社工带领辖区青少年“寻迹”礼村。

礼村藏着浓郁的传统文化

据了解,广州番禺区礼村因为临近地铁大石站,交通方便,是很多“广漂”闯荡广州的第一站。虽然礼村给外界的普遍印象与城中村无异,但村内其实藏着浓郁的传统文化。

据资料记载,礼村经历数代近千年发展,曾经有为数众多的祠堂、庙宇、门楼、牌坊、石街石巷,但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大部分遭到破坏。

同时,礼村也有着制作灯芯花的传统制作工艺文化和传统舞狮的民间艺术等,但在如今快速发展的年代,这些传统文化正逐渐被人们遗忘,连辖区居民都鲜少知道它们的故事。

为了促进居民对社区文化的认识,进一步提升社区归属感,大石街社工站近日携手礼村村民委员会和礼村高氏宗亲会,发起“寻迹·传承·营造”礼村文化保育项目,并于9月20日,在礼村高氏宗祠开展了“寻迹”礼村文化社区导赏活动——暨礼村文化保育项目启动仪式。

本次活动中,礼村村民委员会委员、妇女主任高美欣对参与者支持礼村文化保育工作给予感谢,并期待本项目能进一步惠及广大村居民,礼村高氏宗亲会代表高伟展表示礼村高氏宗亲会将与大石街社工站保持紧密合作,开展好社区文化保育工作。

老人现场制作快失传的灯芯花

当天,50多名辖区青少年通过社区导赏的方式,实地参观了解大石街礼村的舞狮文化、灯芯草文化、红色文化和祠堂文化,并由礼村高氏宗亲会的老师为参与者分享各文化的特色。

图片 12png.png

高锐涛老师介绍礼村革命烈士。

 “孖祠堂于2011年1月被番禺文广局批准为‘番禺区登记文物保护单位’,是礼村高氏族人明未清初时期建成的,距今已近400余年。它也有着深厚的红色革命历史文化,承载着礼村村民众多的回忆……”来自礼村高氏宗亲会的高老师娓娓道来孖祠堂的历史,

礼村的一名老人还现场展示快要失传的灯芯花制作,手中拎着层层叠叠的灯芯花,是用一簇簇灯芯草制作而成,灯芯草是一种降心火的中草药,过去大石当地的居民一般把灯芯草捆扎成灯芯花拿出去卖。

现场参观者们都啧啧称叹,纷纷表示,“作为本地居民,却从不知道每天路过的祠堂和村落,竟然有这些历史文化。”

村民高先生分享自己的参观体会,“现在年轻人对于传统文化的知晓度很低了,有时我们想去了解也不知道在哪里可以了解。今天这个活动很好地让年轻一辈了解礼村文化,期待今后有更多类似的活动让我们更好地了解社区。”

礼村文化知多D

舞狮文化:

图片 1.png55.png

礼村的舞狮文化。

舞狮是我国一项独具特色的传统民间娱乐活动,有着上千年的历史,每逢喜庆节日,都喜欢敲锣打鼓、舞狮助庆,驱邪祈福,增加热闹的气氛。礼村是大石街较早有舞狮的村之一,而且后来还发展出多个狮会,并延续至今。

灯芯花制作:

图片 1.png666.png

礼村老人展示灯芯花。

自古以来,灯芯草就是大石民间的经济支柱之一。在过去的穷苦年代,很多大石人,特别是家庭妇女、学生哥、老人,一有空就绕灯芯花,以补贴家用。

关于灯芯草的历史并没有太多的详细记载,根据目前的资料,灯芯草的历史可追溯到唐代,而且在大石历史上,曾长期存在过庞大的灯草交易市场——“灯草市”,并有古代石刻为证,该石刻现存于大石小学。

祠堂文化:

图片 1.png8.png

礼村孖祠堂距今400多年。

孖祠堂是礼村高氏族人明末清初期建成,距今已400多年,2011年1月被番禺文广局批准为“番禺区登记文物保护单位”。

红色文化:

WechatIMG28.jpeg

礼村的党建宣传栏上张贴了革命烈士的故事。

礼村村通过“依托红色文化内涵,挖掘红色人物故事,传承红色精神”的思路,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在党建引领中凝聚发展信心,推进村民自治,激发农村发展新活力。

编辑:杨婷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