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讯 “广州知识城项目在前期中新双方合作基础上,于2018年11月正式上升为国家级双边合作项目,目前已成为中新共建‘一带一路’的新亮点和新方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新平台。”11月11日上午,商务部举行中新广州知识城(以下简称“知识城”)专题线上发布会,商务部亚洲司司长彭刚如是评价知识城奠基十年来的发展成绩。据悉,这是知识城首次在北京亮相高规格新闻发布会。
当天,发布会详细解读了《中新广州知识城总体发展规划(2020-2035年)》,阐释知识城的战略定位、发展目标、工作重点等内容,谋定知识城的未来15年。商务部亚洲司司长彭刚,广东省商务厅副厅长陈越华,广州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陈志英,黄埔区区长、中新广州知识城管委会常务副主任陈勇出席现场,并回答媒体提问。
南都记者从会上获悉,历经十年发展,知识城已经建设形成全球顶尖的生物制药产业集群、集成电路产业化集群和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已建成全国唯一实现“专利、商标、版权”统一管理的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元素最集中的高地,正在全力建设中国纳米科技创新能力最强的产业化高地。根据《规划》,到2022年,国家知识中心建设初见成效;到2035年,知识城营商环境位居国际前列,宜居宜业新城全面建成,知识城全面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家知识中心。
商务部在北京举行中新广州知识城专题新闻发布会。
中新广州知识城全力打造“三集群两高地”。
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要练好“内功”
今年是知识城第一个十年建设的收官之年和上升为国家级双边合作项目两周年,硕果累累。广州市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陈志英就在发言中表示,知识城已成为中新合作高地、战略发展高地、创新创造高地和宜居宜业高地。
一方面,知识城建设形成了多级中新工作对接机制及组织架构,签署合作项目59个,包括中新国际科技创新合作示范区、腾飞科技园在内的重点项目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另一方面,借着共建“一带一路”的东风,知识城开放发展迈出新步伐,全球经贸联系更加广泛紧密,中新、中英、中欧等双边合作项目纷纷落户,先后引进瑞士龙沙、粤芯、百济神州、诺诚健华等重大项目165个。就在今年,知识城举行了三次集中签约动工活动,135个重大项目动工,投资总额超1700亿元。
不仅如此,作为国家唯一的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综合改革试验区,知识城集聚着中国(广东)知识产权保护中心等100多家机构,去年专利申请量1798件。预计到2022年,知识城科技研发投入强度将达到4.5%,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超过100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历经风雨十年,知识城的高光时刻有目共睹,但高质量发展依旧道阻且长。不久前,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商务部和广东省人民政府共同编制《中新广州知识城总体发展规划(2020—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提出了“4+1”的战略定位,即围绕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家知识中心,知识城未来15年将着力打造知识创造新高地、国际人才自由港、湾区创新策源地、开放合作示范区。
“‘全球影响力’‘国际人才’‘开放合作’,这些关键词都与国际合作密不可分。”彭刚说。诚然,在中国新一轮的对外开放中,知识城作为重要示范窗口,一直以推动高水平开放合作为目标,未来又将如何打造成为对外开放的新高地?
对此,彭刚表示,首当其冲是要练好“内功”,从汇聚知识型人才、发展知识型经济、打造知识创新高地、吸引国际创新人才等方面精准施策,深入推进开放合作。同时,依托中新双边合作机制,加强双方政策、规划对接,深化知识产权、优势产业、城市管理等重点领域合作。加快推进建设今年9月启动的中新国际科技创新合作示范区,鼓励双方拓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总部经济等合作,推动更多优质项目落地。此外,要以国际视野谋划和推动知识城发展,拓展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交流与合作,打造全球化人才的配置平台。
赋予知识城更大的改革自主权
随着《规划》正式印发实施,如何研究制定支持知识城发展的具体政策措施,成为广州市官方层面的重点工作。对此,陈志英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目前《规划》实施方案等政策文件正在紧锣密鼓地制定中。
陈志英称,广州将全面加大对知识城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这主要表现在对区域改革、用地管理和财税支持上。
一方面,要赋予知识城更大的改革自主权,全面赋予市级经济管理权限,重大改革举措优先在知识城试点,支持试点实施香港工程建设审批模式,深化“一网通办”“不见面审批”“区块链+商事服务”等营商环境改革。另一方面,积极推进知识城的用地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支持用地规模单列,承接省级用地报批审核权限,探索混合型产业用地供应新模式,推动跨省域购买补充耕地储备指标和水田指标。在加强财税政策支持方面,建立知识城专项发展资金,落实集成电路等新兴产业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引导金融机构积极提供跨境发债、跨境投资并购等金融服务。
而作为创新创造高地,坚持创新始终是知识城发展的第一动力。陈志英表示,要全面推进知识城的创新驱动发展。
在科研发展方面,要引进国内外知名大学,培育高水平研发机构,集中力量打造生物医药、信息技术、材料科学等重点领域创新平台,推动建设金融科技产业集聚区,优化提升科技创新全链条。
在产业发展方面,要大力发展知识密集型产业,健全产业孵化育成体系。鼓励两地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建立高水平协同创新平台。
在知识产权发展方面,要加快中国(广州)国际知识产权运营中心、广州知识产权交易中心等平台建设,积极稳妥开展知识产权证券、保险、信托等金融创新,更好发挥知识产权法院、仲裁院、公证处等多元化调解机制作用。
在高端人才发展方面,要争取外国高端人才审批权限,允许具有境外职业资格的金融、建设、规划、设计等领域专业人才备案后提供服务,持续优化子女教育、社保医疗、住房保障等人才服务。
推动一批跨国企业区域性总部落户
知识城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大创新载体之一。《规划》提出,知识城要打造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重要引擎。对此,陈越华表示,广东将重点从科技创新、营商环境和招商引资三方面发力支持知识城的发展,充分发挥其在大湾区的优势作用。
具体而言,要支持知识城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创新极、科技成果孵化和转化平台、知识产权创新枢纽。这就包括,推进知识城与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南沙庆盛科技创新产业基地、粤澳(横琴)深度合作区等重大创新载体串珠成链,形成大湾区的创新带。并且,搭建粤港澳知识产权交流合作平台,探索知识产权专业人才互认机制,提升粤港澳知识产权金融、保险、贸易合作水平。
为打造国际一流的营商环境,广东将支持知识城对标国际高标准投资贸易规则,加快复制推广广东自贸试验区改革试点经验,进一步推动下放更多的省级管理权限,支持知识城在知识创造、科技创新、引才用才、知识产权、国际合作、金融服务、产业发展方面出台专项改革举措和政策措施。陈越华特别提到,重点是在要素配置市场化、产权保护、科技管理体制改革等方面进行突破性探索。
此外,还要引进和落地一批重大合作项目,积极推动更多科技创新、高等教育、跨境金融等领域重大外资项目落户知识城,特别是推动一批跨国企业在知识城设立区域性总部。
陈勇也表示,黄埔区将加大对知识城的财政资金支持,引导企业扩大科研投入,强化对企业研发环节的资金支持和税收优惠。预计到2025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例将超过8%。
高标准配置教育医疗卫生资源
陈志英提到,知识城是宜居宜业高地。规划“8条轨道交通+5条高速公路+7条城市快速路”的交通骨架基本建成,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广州实验中学、新加坡南洋华侨中学等优质教育机构落户,南方医院、中大肿瘤防治中心等一批高水平医疗设施加快建设。
如今,走进知识城,能感受到与新加坡“花园城市”景观相似的精巧。它以智慧高效的城市运营模式,树立未来城市的标杆。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一直贯穿在知识城规划、建设、治理各领域各环节。《规划》提出,知识城将建设绿色智慧城市。
首先是构建便捷高效交通网络,增强知识城与粤港澳大湾区主要城市交通设施的连通性。依托轨道交通及高快速路网促进知识城全面融入城市交通圈,打造“外联内通”交通路网体系。
在海绵城市建设方面,科学编制知识城海绵城市建设顶层规划与系统方案,综合采用“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生态湿地”等低影响开发设施,实现中小降雨100%自然积存、净化,规划城市建设区雨水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不低于82%。
为吸引国内外顶尖人才,《规划》提出建设国际一流水准的基础设施和工作生活环境,提高城市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将知识城打造成为创新乐土、宜居家园。
比如在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方面,规划建设集临床服务、医疗教育、医学科研和成果转化为一体的医疗综合体。全面打造15分钟基层医疗服务圈,实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达标率100%。
在住房保障方面,以解决新市民和年轻人的住房困难为出发点,大力培育和发展租赁住房,重点发展小户型、低租金的政策性租赁住房。因地制宜发展共有产权住房,满足高层次人才个性化需求。
采写:南都记者 莫郅骅 通讯员 范敏玲 刘守华 钟飞兴 陈聪 李剑锋
图片:通讯员提供
编辑:莫郅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