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陈长发:精准“造血”,助集体经济破零

南方都市报APP • 一号楼
原创2021-03-09 21:19

陈长发.png

“贫困村民是一个特殊群体,很难打开心扉。你只有和他们交朋友,他们才会认你。扶贫让我们和乡亲们真正成为了一家人。”2月25日,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广东省茂名市化州市中垌镇公居村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队长、广铁集团广东铁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长发,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称号。

过去几年里,他被公居村村民亲切喊为“铁路书记”,村民遇到困难,第一时间找这位“铁路书记”。过去5年,陈长发帮助公居村66户203名贫困户全部脱贫,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6年的6830元提高至16824元,有劳动能力贫困户人均可支配收入提高至28840元。在他的带领下,公居村拔穷根、奔小康按下了“快进键”。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我们将继续脚踏实地加油干,牢记初心使命,立足岗位扎实工作。”陈长发如是说。


“村民不脱贫,我们不离村”

“自从铁路的书记教我们种植了牛大力,日子越过越红火了。”公居村的村民林凤生自己都没能想到,2016年广铁扶贫队进驻公居村前,林凤生因做了心脏搭桥手术,家里欠账数万元,家庭开支全靠妻子打工的微薄收入。由于经济拮据,他的两个孩子,一度面临失学的困境。如今,现在每年都有4000多元的牛大力产业分红,“等到这批牛大力成熟后,又可以卖出几万元哩。”

2016年4月,广铁集团正式开始对口扶贫公居村。2016年5月,在铁路系统工作多年的陈长发,有了两个新身份——广东省茂名市中垌镇公居村第一书记、广铁集团驻村扶贫工作组长。“村民不脱贫,我们不离村。”他曾如此向组织保证。

公居村隶属广东茂名化州市中垌镇,位于两省(广东、广西)三市县(化州、陆川、廉江)交界处,村辖内共有6个自然村。因地处粤西北偏远山区、交通闭塞、无支柱产业等原因,公居村的贫困发生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是广东省定贫困村:在全村600户3100人中,有75户233人确认为贫困户和贫困人口。

“走进公居村时,最穷的刘付亚还住在潮湿裂缝的泥房里,刘付寿光只能用肥料袋简单遮掩门窗风雨……有20多户贫困户守着泥房过日,泥改任务为全镇之最多。”刘长发印象深刻,在挨家挨户精准识别走访发现,贫困户家中电视机仅有10多台,在科技通讯发达的今天,三分之二贫困户没有手机,在填及贫困户联系方式资料时,只能用村委联系号码代替。

初到公居村,陈长发觉得这里和自己的老家竟有些相似,作为一个农民的儿子,他对村民们的艰苦感同身受,陈长发决心带领乡亲们走出贫困,“这里没有一个正式商店,打雷就停电数天,手机信号弱。自然资源贫乏,缺乏经济收入增长点。”

陈长发2.jpg

陈长发(右)同村民们亲如一家人。

刚开始,村民们对这位“铁路书记”也并没有上心,以为他来一下很快就会走,没想到,他一直待在村里,用半方言“崖话”、半普通话与村民们交流。遇上节假日才是他最忙的时候,因为外出打工的村民都回来了,“走访摸情况需要耐心和倾听。”陈长发基本上能叫出绝大部分村民的名字。

村民渐渐知道,新来的“铁路书记”,往后的时间里,遇到困难,知道第一时间找“陈书记”。

 

产业“造血”,鼓起贫困户钱袋子

“扶贫就要帮到点上,扶到心上。”陈长发知道,脱贫攻坚不是一朝一夕之功。

“必须找到支柱产业,让大伙看得见做得到,才能提高致富热情。”他依托当地资源,左右协调,尽可能帮村民解决大小问难;他千方百计争取资金项目,用市场经济的思维,为贫困村民找到一条可以“自我造血”的脱贫路子。

陈长发3.jpg

陈长发(右)帮助公居村村民大力发展牛大力种植产业。

为了帮助公居村找到适合种养殖的产业项目,陈长发绞尽脑汁,先后20余次上门考察对接惠州源茵生态园、广州百草园等种植养殖企业,还邀请两家企业进村现场调研,“我们经常被拒之门外,也经常被冷落,但只要想到村民们的期待目光,又厚着脸皮去了。”

比对市场需求之际,不忘问计于村民乡贤。陈长发最后发现,村党员刘付成亮家庭农场种植牛大力,收益可观。2017年,广铁集团公司捐资96万元,投入到公居村集体经济种植牛大力100亩,建成广铁扶贫中药牛大力产业基地。他改变以往贫困户单打独斗的经营方式,补齐了原家庭农场规模小、作业散的短板,协助搭建300㎡晒场和700㎡加工厂房,以“公居村委会+家庭农场+贫困户”为产业经营模式,推动整个公居村种植牛大力规模达到360亩,初步形成“一村一品”产业特色品牌。

“消费扶贫能解决产销难题。”积极汇报协调,通过以购代帮解决销路,陈长发帮扶促成广药集团陈李济与家庭农场达成每年50吨牛大力药材产品收购销售协议。同时帮助酿制牛大力酒,推动铁路单位内部购,让十斤百斤的牛大力酒、牛大力干片等源源不断地“走出去”,消费贫困村扶贫产品金额达33.19万元。他甚至自告奋勇担任推销员,积极争取珠江啤酒公司订购牛大力苗2.3万株。

一边开展大批量销路帮扶,陈长发一边还忙着“带货”。2020年9月,广铁联合南方报业集团在广州南站开展“脱贫攻坚 铁路情怀”扶贫助农直播带货活动,他亲自上阵直播间“带货”,将传统的线下销售升级为线上线下两轮驱动,通过“南方优品·广铁扶贫管”电商平台销售产品。

pic_851122

陈长发(中)在带货直播。

“2017年牛大力收益为村委会分红8万元,42户分散贫困户分红7.5万元。大伙都乐了!”村干部林燕娟说。2018年,“牛大力”项目在全村全面铺开,大家争着种。近年来,村里的牛大力项目、罗汉松项目、百香果项目等全线赢利。

2020年,陈长发又积极协助村委会向地方政府争取财政资金50万元,继续投入到村种植牛大力产业,不断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办好实事,提升百姓幸福指数

“扶贫先扶志,一个人要有想法要有尊严,才能够过上好日子。”这是陈长发常说的话。

村民高素君是名聋哑人士,一直以来大家都不知道她的名字。陈长发去了她家多次,想到一个办法,请她在地上写出自己的名字。当高素君歪歪扭扭地写出名字,第一次听到别人喊她“高素君”时,她开心地笑了。“找到名字,其实也是找到尊严。”陈长发深有感触。

早前,村民向陈长发提出:上公居村、下公居村和那哨村移民路桥年久失修,造成出行不便,能否帮忙向当地移民办申请新建?对于他来说,群众的难事,就是自己的事。他一次次走访化州市水务局移民办,申请项目资金,冒着炎热陪着工程人员一米一米现场测量,短短一年时间里硬底化路面修好了,新桥建起了。

2016年以来,广铁启动了“1室1园1灯2桥3路4广场”的扶贫民生项目,到如今已建成使用。2018年10月23日,广铁扶贫最大的民生建设项目——公居村文化广场落成。“大变样了,原来是鱼塘,如今是美丽的广场!”82岁的五保贫困户刘振强高兴地说。近两年,外出打工的村民春节回到家乡过年,村里的悄然变化,令他们感到惊讶,“真不敢想象,我们村变成了美丽乡村。”

陈长发1.jpg公居村现貌。

“这些扶贫工程建成,补强了村里基础设施短板,大大美化了村子。”村支书林成光和村委会对此特别赞许,全体村民对此十分认可。

“铁路扶贫,就是要真正打造带不走的民心工程。”陈长发介绍,2020年底前基本完成新农村示范村垃圾处理、绿化环境整治、禽畜圈养整治、污水处理、硬底化道路、自来水等六大工程建设。

如今,村民走进广场,动起身子,跳起了广场舞。贫困村文化生活慢慢得到改变。“环境美了,文化生活丰富了,公居村越来越适合公共居住!”有村民说。

“木菠萝熟了,一位老奶奶会送一些到村委会 ,坚持要我们尝一下。一位大伯也常摘点辣椒给我们调下口味 ……”陈长发感慨,扶贫让我们和乡亲们真正成为了一家人。“贫困村民是一个特殊群体,很难打开心扉。你只有和他们交朋友,他们才会认你。”


一号楼工作室出品

策划:裘萍 陈实

执行统筹:莫郅骅 汪建华

采写:南都记者钟丽婷 实习生钟梓悦

图片由通讯员提供

编辑:钟丽婷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专题】“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脱贫攻坚答卷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